日喀则吉隆沟:蕃尼古道上的繁华和落寞
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吉隆沟是“蕃尼古道”的起点,松赞干布曾在此迎娶尼泊尔公主,莲花生大师通过这里入藏传教。满清时期,大清还在这里上演过一场反侵略的自卫反击战……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西南麓广泛分布着一些裂缝,这些裂缝因为海拔较低,成为山两边国家来往的通道,吉隆沟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历史上,吉隆沟有个著名的名字,叫作“蕃尼古道”。正是它的出现,开启了西藏与尼泊尔千年间的交流往来——古道上的吉隆镇,处于古道的中心位置,松赞干布选择在此建行宫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莲花生大师选择在此作为入藏传法的第一站……
秘境吉隆沟 另一方面,古道也带来了杀戮和兵祸:乾隆年间,控制尼泊尔的廓尔喀从吉隆入侵西藏,大肆烧杀抢劫,震怒的乾隆皇帝派大将军福康安领军将廓尔喀击溃,收复了领土,并一直打到廓尔喀的首都阳布(今加德满都)附近……
蕃尼古道
左手玫瑰,右手菩提
吉隆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吉隆县境内,隐藏在吉隆藏布峡谷中段,是一条又深又长的沟,海拔仅有2000多米,和喜马拉雅山系动辄数千米的高度相比,这一段实在低矮。这条裂缝一路延伸到山另一边的尼泊尔,贯穿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古人将这条天然通道称为“天赐之路”,而后世则将这条通道称为“蕃尼古道”。
动人美景 关于古道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当时的西藏正处于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统治之下。当时,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向邻国泥婆罗(今尼泊尔)求亲,迎娶泥婆罗王的女儿赤尊公主入藏,迎亲的队伍在“芒域”迎接——这个芒域,也就是今天的吉隆沟。
相传松赞干布到吉隆迎娶赤尊公主入藏时,赤尊公主见古道沿途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就将带着的三尊释迦牟尼佛像留下一尊,然后在当地建立了帕巴寺。今天的人们来到这里,依旧能够看到这座石木结构,带有浓郁南亚风格的寺庙。寺庙整体呈方正的塔形,中心有楼梯盘旋可以到达顶部。寺外墙壁和门廊分别绘有壁画,绘制精美、栩栩如生。据说,佛殿内原本还有古老的法器,不过都在“文革”时期被毁掉,令人惋惜。
崎岖的公路 赤尊公主入藏,带来了大量的工匠、僧侣,正式开通了西藏和尼泊尔之间的外交往来,这条新线路很快成为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一条要道。僧侣们通过蕃尼古道到吐蕃传法,使得佛教在吐蕃境内得到快速发展。
这期间,不但有尼泊尔和印度僧侣由此入藏传法,也有唐朝僧人通过这里进入印度前去求法。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朝年间,先后有玄照、玄太、道方、道生、玄会等高僧,通过古道前往尼泊尔,再转道去往印度求法……后人计算,这条大道比玄奘那条走了17年的“西行之路”近了许多。
在这些求法和传法的高僧里,最著名的是莲花生大师。公元755年,吐蕃国王赤德祖赞死后,吐蕃的贵族大臣发布了禁佛令,驱逐境内的汉僧和尼泊尔僧。但是,即位的新赞普赤松德赞并不赞同这种做法,掌握权力的他开始谋求恢复佛教,还特地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大师传教。
莲花生大师正是通过古道入藏的,在此歇息的莲花生大师,认为古道具有天赐的灵气,就将此地命名为“吉隆”,意为“欢乐村”、“舒适村”之意,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鏖战700里
被遗忘的边境之战
世界上从来没有永久的和平——蕃尼古道的存在,虽然促进了西藏和尼泊尔在外交、文化上的交流,给双方带来了和平,但同时也带来了杀戮与兵祸。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获得尼泊尔统治权的廓尔喀部在势力逐渐膨胀后,开始入侵蚕食西藏。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震怒,命令驻藏大臣雅满泰星夜带兵前去防范。听到消息的廓尔喀军队,自知准备不足,不是清军对手,选择了和西藏当地官员私下议和,签订了一个“以金钱换土地”的“协议”,然后撤兵而去。
峭壁上的庙宇 廓尔喀撤兵之后,曾多次派人向西藏索要“协议”中的银两,但都不了了之。恼怒的他们再次出兵入侵西藏,并迅速占领了日喀则、聂拉木、吉隆等地,还大肆抢劫扎什伦布等寺庙。
收到异族再次入侵的消息,乾隆愤怒地将奏折摔在地上说:“西藏不可受小丑骚扰”,随即以福康安为大将军,调集大军入藏驱逐廓尔喀。
巍峨雪山 虽然距离上一次入侵才仅仅3年,但明显这一次廓尔喀准备充足,收到清军出兵的消息不但没有选择退兵,反而加紧修建防御工事,企图负隅顽抗。
进驻前线的福康安,在观察敌情后兵分两路,他自己和海兰察率领主力直捣擦木卡要塞和吉隆沟,部下成德率偏师进攻聂拉木,牵制廓尔喀兵力。在擦木卡要塞,福康安用缓兵之计让要塞内的敌人放松警惕,一举猛攻拿下了要塞,随后全线出击,收复吉隆。
“世外桃源” 收复失地之后,福康安为了永绝后患,让边境不再受廓尔喀入侵的威胁,决定趁势追击。他率领军队越过边境热索桥,深入廓尔喀700多里,一直打到廓尔喀的首都阳布(今加德满都)附近,直至廓尔喀臣服才班师回朝。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乾隆皇帝命人绘制了《平定廓尔喀得胜图》,还亲自题诗。
至今,在吉隆县擦木卡沟内,还能看到当时清兵修建的掩体防御工事遗迹,以及清军士兵墓遗址,每当遗址四周荒野风起,那声音似乎就像是在向路人述说那场惨烈的战斗……
绵延千年的中尼商业口岸
在历史上,蕃尼古道除了是佛道与兵道外,还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古道上的吉隆镇,因为适中的位置,则成了重要的商业交流中心。
古道开辟之后,吐蕃和尼泊尔的商人也开始通过蕃尼古道进行贸易活动,双方经常会带着货物在靠近边境的吉隆镇交易。那时候,吐蕃的药材、皮张、羊毛制品、乳酪、酥油,尼泊尔的铜器、木雕、玛瑙、宝石、佛经,中原地区的丝绸、食盐、陶瓷器、纸墨、布帛等,都可以在吉隆镇找到,吉隆镇可谓是当之无愧的边境商业贸易中心。
美丽的雪山 商业的发达,让统治者越发重视吉隆,甚至还选择在这里建立过王国。公元11世纪,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后裔子孙逃到吉隆地区,建立了贡塘王国,王城就建在吉隆。王城的修建不但促进了贡塘王国商业的繁荣,也让吉隆镇这个商业贸易中心在西藏群雄割据的几个世纪里,免遭战火的灾厄。
来这里旅游的路途比较艰难 作为商业贸易中心,来吉隆镇交易的商人难免会有贸易摩擦,不过贡塘王国统治期间,这些矛盾很快就协商解决了。贡塘王国消失之后,这种摩擦便越来越多。乾隆时,西藏与尼泊尔的贸易摩擦相当尖锐,双方都指责对方掺假作伪,故意刁难,最终闹得不可收拾。后来,满清政府为了规范边境贸易,还专门在吉隆设立了国际市场。到了19世纪,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又在吉隆地区分设宗嘎上宗(“宗”为西藏原有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宗嘎下宗、吉隆东宗、吉隆西宗来分别管理,这种设定一直延续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后的西藏,吉隆作为商业口岸的潜力,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为了便于开展边境贸易,国务院于1961年决定在吉隆设立海关,并于1978年批准吉隆为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中尼两国政府签约商定,双方边民可在双方境内30公里范围内出入,开展自由贸易。为了方便通行,中尼两国还联合在边境修建现代热索桥,好供双方边民贸易。桥头热索村的村长顿珠次仁告诉笔者:“对面的尼泊尔村民,经常会过桥来这里购买生活用品”。
吉隆沟 不过,吉隆口岸的建设严重滞后,直到现在还处在基础建设阶段。直到近年来,国家为了进一步发展西藏对外贸易,决定进一步开发吉隆口岸,不少地方才开始大兴土木,道路、海关、酒店等也都还在修建中。
文/沐飒寒 图/桔猪
相关阅读:
西藏吉隆沟: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天堂谷
吉隆沟 西藏最后的神秘之地(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