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外国际旅行社,专注于企业包团旅游、拓展培训!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西湖模式”可学 但不可照搬


   2002年10月,杭州西湖开始逐步免收西湖景区门票。11年来,西湖景区游客如织,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业界将其总结为“西湖模式”。近日,记者就“西湖模式”的运营经验、未来发展、如何推广等问题,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上海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学刚教授。

  记者:西湖免费以来,杭州旅游总收入稳步上升,有人将此称为“西湖模式”,对此您怎么看?

  冯学刚 :西湖从来没有被圈起来收费,过去收费的只是西湖周边的一些景点,现在它免去的只是部分景点的门票。西湖已经和杭州融为一体,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的来说,“西湖模式”带来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作为刚性收入的门票免费,引导游客在作为弹性收入的服务业上消费,这种方式从社会效益上惠民利民。不收门票,老百姓可以随时来西湖游玩,欣赏西湖的美景;而随着人流的增长,杭州的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文汇报:西湖模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冯学刚 :团队游客的每天行程都排得很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难留下什么消费。因此,将重点放在散客身上,吸引他们长时间、重复多次来西湖游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西湖免费后直观上降低了散客的旅游成本,从旅游心理上说,游客的心里获得极大的满足,游客怀着愉悦的心情,多在一些地方驻足,旅游时间延长,就会将钱花在杭州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上。

  记者: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杭州的交通逐渐拥堵,对西湖环境的破坏时有发生。您怎么看?

  冯学刚:拥挤和超载不可避免,尤其是节假日。重新收门票,控制容量,也许是一种做法,但是我想这个模式延续到今天最好不要走回头路,杭州可以围绕“大西湖”这个主题,继续完善其服务业布局,继续延伸产业链,通过西湖周边的服务业配套来疏导游客,尤其要注重引入大企业的品牌和资金。

  记者:可实际上,在国内大部分景区,“门票经济”依然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涨价之声不绝于耳,这是为什么?

  冯学刚: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旅游业的低水平阶段,确实需要借助门票收入来实现初级发展。不过,这些钱还是应该投入到相关服务业的配套建设当中,延伸旅游产业链,用服务质量来吸引游客,拉动景区消费。应当注意,现在很多景区涨价都不是为了“保护”或者“限流”,而是一种非理性的“涨价赛跑”——我觉得你的景不如我,你涨了我为什么不能涨?

  记者:“西湖模式”能否推广?

  冯学刚:“西湖模式”的成功源于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首先,西湖作为杭州的城中湖,早已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杭州本身也是一个旅游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城市;杭州,或者说浙江省的经济实力发达,有充足的财力去完善公共产品服务和社会服务;而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说,长三角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为西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流;此外,免收门票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时任杭州市高层力推“西湖牌”,解决了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

  国内“貌似”西湖的湖泊很多,但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如果没有富足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没有强大的政府管理能力做后盾,要推广“西湖模式”只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他城市不能照搬这个模式,而是应当学习这种用服务业配套吸引消费、让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的“大旅游”创新理念。

  记者:您认为旅游的创新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冯学刚:不能简单认为创新就是不顾实际发展条件地别出心裁。创新是为了让旅游也更精彩,要根据旅游发展的规律、景区的条件、城市发展的阶段来及时推出创新的构架。创新的源头是一套体制和机制,如果体制设计不好,机制运行不畅,创新就没有价值。旅游的创新其实还是政府在主导,政府要有能力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当时杭州旅游委员会就是高配置,副市长兼任旅游委主任,可以更加有力地整合资源配置,其他旅游城市也可以借鉴。(文/赵征南)


深圳旅游公司 | 旅游攻略 | 旅游攻略 | 深圳拓展训练 |广东省内游 | 北京旅游攻略 | 东南亚物流 | 海外公司注册 | 香港旅游攻略 | 旅游攻略 | 华东旅游攻略 | 四川旅游攻略 | 江西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