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直播能拯救旅游吗?
2016年被许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直播元年”,但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直播仍然是个新鲜事。
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旅游企业和景区、酒店的创收都受到了很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在线旅游平台纷纷联合景区、酒店、旅游达人等,试水旅游直播,甚至有平台的创始人摇身一变,成为旅游直播间的新晋“主播”。
无论是文旅行业线下业务停摆,亟需布局线上内容,还是文旅大腕的“带头示范”作用,旅游直播终于在2020年,成功“出圈”。
旅游直播是什么?
提到旅游直播,你想到的是什么?
是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穿着一身民族服饰在酒店直播卖券?是某地留学生拿着一台防颤抖设备在异国他乡分享风土人情?还是一位被认证为旅游博主的网红在家中侃侃而谈?
无论是内容方向、人物身份,还是直播玩法,旅游直播的边界至今似乎仍未被定义。
目前旅游直播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直播+电商”,从图文形式的卖货场景进一步延伸到可互动、可测评的实时现场,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实现文旅商人线上销售;
“直播+内容”,内容的边界多种多样:可以是走走停停的金牌解说,也可以是溜到飞起的段子讲解,一切以品宣、种草为目的。
很多人认为,旅游直播因疫情而火,实际上,即便没有此次疫情,旅游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自2010年起就一直呈上升趋势,2018年企业注册量达到118家,同比上升59%。
从地域分布来看,海南省得益于独特的风光美景和旅游文化,是我国旅游直播相关企业拥有量大省,数量高达99家,广东、山东等地次之。
除了旅游企业,各地的旅游主管部门、政府领导也展开了系列行动。
桂林、杭州、桐庐、临安、余杭、建德等地的文旅局局长自登上平台“直播带货”;茂名市副市长变身“荔枝小哥”;海阳市副市长“皮皮虾,我们走,你下单,我包邮,大家一起拍拍手”的带货词,让众多网友点赞刷礼物。
曾在线下受到诸多限制的旅游景点,也纷纷搭上旅游直播的快车。
3月1日,布达拉宫开启史上首次直播。一小时内超100万人跟着线上云游,相当于布达拉宫近一年的游客接待量。还在直播期间展示了此前极少对游客开放的布达拉宫金顶,让更多人得以走近神秘的布达拉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直播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广大文旅从业者的希望。
故宫直播
不出家门看天下
相比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旅游直播具有能够多层次展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特质。
一个好的旅游主播,不仅可以带领观众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能带大家深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直播以视频的形式,给观众带来更加直接的参与感,是文字和图片所没办法比拟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直播没有门槛。
事实上,旅游直播又与一般的带货直播不一样。普通卖货的直播,观众看好后就能够直接下单购买。但旅游产品一般客单价更高,购买的频次较低,而且还需要消费者精心安排出行时间,相比较而言,需要更长的决策周期。
围观旅游直播的人中,直接下单的人相对会较少一些,更多人是希望通过直播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质量不高,变现困难
受限于直播的地理位置、文化差异、多变的环境等因素,旅游直播“车祸现场”时有发生。
旅游景点临时关闭,缺少深度专业的讲解,直播现场不如预期中惊艳,路人采访配合度不高,信号丢失等尴尬画面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故”。
屏幕后的观众腾出时间观看直播,得到的只是画质模糊的风景、缺少干货的粗浅介绍,愉悦度还不如欣赏一部目的地风光大片,更别说激发人们的出行冲动。
此外,旅行产品因其高价格、低频化、不可存储、退改难等原因,转化率一直是旅游直播饱受诟病的数据。旅游直播的效果更多停留在品牌宣传上,即便是知名大咖,也很难将流量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
旅游直播,未来如何
旅游直播热潮始于疫情,但疫情终归会结束,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陆续走出家门时,旅游直播会否失去如今天般的活力?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旅游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婷婷认为,未来的旅游直播不仅可以甄选、培育、孵化品牌,同时还能培训优质的直播人,实现带货和变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表示,旅游直播同质化提高了变现难度,主播、平台、旅游企业应找到自己擅长且独到的直播切入角度,上新更多个性化优惠产品,避免陷入残酷的价格战中。旅游直播要具备持续带货能力,还得依靠行业多方合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看世界的眼睛
旅游直播很像刘慈欣的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中的一段情节。小说中,主人公休假去旅游,上级给他的要求是带上“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是一副传感眼镜,戴上它,看到的一切图像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
而那一头眼睛的主人,是一位被困在地心的英雄。凭借着这双眼睛,主人公“带”英雄游览了地面上的高山、草原、森林,领略了花草、阳光、微风……
所以,当技术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宽慰,它的产业价值才会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