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全攻略--JOJO出品
序:
杏坛一曲“桃李满天下”的壮歌,长成“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灿烂。
“逝者如斯夫”的流年,积淀出东方文明的酵母,演绎为济水之滨——齐鲁大地的骄傲。
于是,那悠扬的琴音萦绕于“杏林”,萦绕于莘莘学子的心扉。
让“子曰诗云”抑扬顿挫的情思腾飞,飞遍华夏神州,凝聚为七十二片色彩纷呈的霞霓。
随着流芳溢彩的季节,“缁帷之林”充盈海蓝色的梦幻。“杏坛”于苍翠的松柏间定格,定格为教坛上那千古流韵的佳话,定格为万代不熄的烛魂……
。。。。。。。。。。。。。。。。。。。。。。。。。。。。。。。。。。。。。。。。。。。。。。。。。。。。。。。。。。。。。。。。。。。。。。。。。。。。。。。。。。。。。。。。。。
一、前往曲阜:
济南-泰安-曲阜一条线
1、济南前往曲阜:
a、火车:济南前往曲阜的动车每天有20趟,票价39.5元,行程40分钟,大部分都是在济南西站发车(济南西站距离市区13KM),停靠曲阜东站(曲阜东站距离市区10KM);建议乘坐动车到曲阜,最方便快捷。
济南发往曲阜的快速列车每天只有2趟(05:13和08:11)票价28.5元,济南站发车,停靠曲阜站(济南站和曲阜站都在市区)。
b、汽车: 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乘车(齐洛路131号,距离济南站3KM,从济南站乘坐济长巴士2路可到),车有两种,非高速: 07:30-18:20约60分钟一班,行程140分钟票价40元;高 速 : 06:50-18:00约50分钟一班,行程110分钟,票价48元。
2、泰安到曲阜:(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济南-泰山-曲阜一条线)
a、火车:泰安高铁站(距离市区10KM,K18可到)每天到曲阜的动车有8趟,停靠曲阜东站(曲阜东站距离市区10KM),票价19.5元,行程22分钟。建议乘动车到曲阜,其他交通工具耗时较长,班次也不多。
泰安站每天到曲阜的快速列车2趟(06:05和09:03),停靠曲阜站(两个火车站都在市区)
b、汽车:在泰安汽车站乘坐,票价20元,行程1个半小时(如不走高速要2小时),时间安排非常混乱(大约1小时1班),购票后票上也没有打发车时间,需要到站内一直排队等待,如果前面的人太多,很有可能就只有等再下一班(插队的人也很多,如果运气不好,可能会站着等上1个多小时),建议大家不要乘坐汽车到曲阜。(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名气这么大又这么近的旅游景点间会没有安排合理的旅游班车,本来在网上说火车站广场西侧有到曲阜的车,但我去没找到,估计旅游旺季时才有)
二、曲阜市内交通:
1、曲阜东站到孔庙:乘坐K01路到,终点站是汽车站,要到孔庙可在游客中心站下车,然后步行。
2、曲阜汽车站到孔庙:乘坐K01路,游客中心站下车即可。
3、孔庙到孔府:出孔庙后转过一个小巷就是孔府,步行5分钟,沿路很多小吃。
4、孔府到孔林:步行3KM,三轮车或出租车10元,公交1路和5路也可到达,沿途会经过颜庙。
曲阜景区示意图
曲阜是旅游城市,各类酒店云集,让人挑得眼花缭乱,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下面就按价格高低分别给大家介绍几个:
一、阙里宾舍:老字号四星级,曾被列为建筑专业的大学教科书,国内外领导人到曲阜的指定酒店,位于曲阜市中心,右临孔庙、后依孔府。外部设施是四星标准,大部分房间设施却比较旧(据说新装修的豪华房条件还不错),服务意识也达不到四星标准,不过这里相对于别处来说会更加安静。房价300起,性价比非常不高,更适合中老年人,本来不想推荐,但名气太大,会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电话:0537-4866818。
二、尚客优快捷酒店(曲阜三孔店) :好评率在曲阜排前十,位于孔庙正南门,紧临三孔景区,由于是新开的,所以房间设施什么的都比较新,卫生条件也不错,楼下有电脑可以免费使用,早上还有免费早餐,只是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100多的快捷酒店哪能找到十全十美的)。网上预订价格标间139元、大床房159元。电话:0537-4485608。
三、曲阜园林宾馆:有格调的家庭旅馆,好评率在曲阜排第二,位于孔庙正门西30米,东靠孔庙西院
墙,南依曲阜明代古城墙。房间干净、有格调,服务态度也很好。房价价格:标间88元、大床房90元。
电话:0537-4428971。
四、曲阜康泰宾馆:好评率在曲阜排第一,性价比排第一,家庭式宾馆,位于孔庙西50米(仓巷街),步行到孔庙仅需2分钟,房间格局类似农家院,设施简单,但干净整齐,电视、空调、洗澡设施样样齐全,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老板一家真是热情,每一个在这里住过的人对该宾馆都评价很高。房价价格:特价房49元、标间70元、三人间99元。电话:13054984194。
曲阜景点有数十个之多,但最为著名的还是三孔
一、孔庙:孔庙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孔”联票185元,单买孔庙110元,营业时间:8:00-17:00。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孔庙
孔庙地图
二、孔府:孔府 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三孔”联票185元,单买孔府75元,营业时间:8:00-17:00。建议游玩时间:1.5小时。
孔府后堂楼
孔府地图
三、孔林: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三孔”联票185元,单买孔林50元,营业时间:8:00-17:00。建议游玩时间:1小时。
四、颜庙:与孔府后花园隔街遥对,是祭祀颜回的祠庙。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据说颜回是一位贤者,他独自住在陋巷中,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孔子夸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一箪食、一豆饮”就足够了,对于德行却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论语》中有不少 关于颜回的记载,因而他也成为后世人最为熟悉的孔门弟子之一。门票10元,购买”三孔“联票后可免费参观。
五、少昊陵:少昊陵古称云阳山,是“三皇五帝”之一少昊的墓葬,位于曲阜城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是中国著名古陵之一。 据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门票:50元,购买”三孔“联票后可免费参观,观光车:10元,公交2路可由市区到景区。
曲阜常规线路一日游:
早上从酒店步行至孔庙参观,参观完后步行至孔府--颜庙--孔林,然后返回市区乘坐2路车(游客中心有站)或打车至少昊陵参观。
我用大众点评摇了很久,没能找到一家像样的,后来在街上溜达看见这家喜来登特色餐厅的人最多,就进去试了一下,果然,价格实惠、味道好,量够足,服务也到位,在曲阜的两顿饭都是在这里解决的。餐厅在大同路北首,电话:(0537)4482777
餐厅外景
特色菜:地锅鲢鱼(还有地锅鸡什么的),是孔府家宴的菜品之一,四周白色的是饼,量非常足,完全吃不完,一份是32元。
特色菜:焦鳞鲈鱼,是孔府家宴的菜品之一,价格是28元。
铁板豆腐,价格16元,量超多,吃不完。
虾仁炒小白菜,价格9元,很大一盘
川香排骨,这家店不但鲁菜做得好,川菜也做得很地道,走到哪还是觉得川菜最好吃,可能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干煸大肠:川菜做得太地道了,实在怀疑厨子是不是四川人。
因为看的是古建筑和人文,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来。
青岛全攻略:
泰山全攻略:
曲阜全攻略:
济南全攻略:
。。。。。。。。。。。。。。。。。。。。。。。。。。。。。。。。。。。。。。。。。。。。。。。。。。。。。。。。。。。。。。。。。。。。。。。。。。。。。。。。。。。。。。。。。。
2012年12月31日 晴 泰安至曲阜
从泰山上下来,乘汽车到了曲阜,去拜谒东方圣人,这不仅是因为千秋礼乐朝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其实这个时代已经过去,重要是一种精神寻根,去亲近一个存在的伟大。人就是这样,伟大只是一种精神,但人是现实的,即便圣人走了,但他生活过的地方还在,亲近这地方,对这伟大也就靠近了一步。更不要说生命经历了许多,而这许多的一切,又必然在一个千秋万代的文化平台上,在一个长河万里的教育背景下。在中华民族,站在这个平台和背景最前列,最有人间烟火味,同时又最具理想的一个人物,惟夫子乎?
过鲁地知礼节,到曲阜悟春秋。在青岛受海的洗礼后,我和老公下兖州,连夜赶到了曲阜。
曲阜,中国画渲染一样的古城。虽淡却雅。虽淡,却能够力透纸背,详尽具体地表达。那色彩是那样的单调,而我用文字将它轻描淡写的描绘,如同在那昏黄的纸张上,那灰色的墨迹中点染一片淡雅的酥红,虽然拙劣,却在历史的时空那段岁月轻轻定格,记住它,记住我们生命经历的那段枯黄的历程。
走在千年古道,感受礼仪之邦,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历史的足迹总是如此沧桑,古老的文明尽显苍劲的轮回。天上的云霞映射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每座庙宇神殿,仿佛像夫子的思想印刻在每一个圣城人的心坎。“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然则今日,又有谁能够读懂夫子?
曲阜师范学院
透过万仞宫墙,我看到了古老名城历史沿革的遗迹,看出了古老思想涓涓而流的历史脉搏。然而,城墙啊城墙,你太古老了,我们太年轻了,以至于我们始终读不出你内心深处所包含的情感,对你身后遗迹的情感。
我知道,你是寂寞的,千百年来,你巍峨耸立,傲视群雄,始终肩负着你的历史使命,维护着圣城的尊严,包容着圣人的思想。这种情感很复杂,但却诠释了人类所有的情感,不解之时,总能从中找到答案。走进城墙通道,嗅着古老的气息,抚摸着那饱经沧桑的墙砖,让我流连忘返……
来此之人,无非是仰先师圣迹,慕君子遗风。可谁又能真正读懂孔庙?读懂那的一草一木?那一牌一坊,一石一碑?面对世人的瞻仰,也许不是圣人想要的生活,岂不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孔庙外一家很漂亮的蛋糕店
。。。。。。。。。。。。。。。。。。。。。。。。。。。。。。。。。。。。。。。。。。。。。
。。。。今晚参观”三孔“时间已来不及,索性就将行程放在了明天
2013年01月01日 晴 曲阜”三孔“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游孔庙,和坤和纪晓岚两大臣陪同,当时,和珅为讨好乾隆皇帝,乾隆上桥时,高呼:步步高升。下桥时,高呼:代代相传。乾隆龙心大悦,直赞和珅机智过人。今日,我便沿着乾隆帝走过的线路来瞻仰下曲阜的”三孔“。
曲阜的确是一座小城,城市人口不足十万。但它又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因为影响亚洲文化进程的儒家思想创造者就出生在这里。仅就这一点而言,曲阜是很多大城市羡慕不已的。
孔庙门前的下马碑
下马碑是昔日皇家设立的谕令碑,刻立在万仞宫墙左右。最初始立于金明昌二年(1911年),金章宗诏令孔庙前置下马碑,刻文为“官员人等在此下马”,是一种显示古代等级礼仪的标志。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命过孔门者皆下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国家再次重申:“孔庙前左右竖下马碑,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
孔庙正南门
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
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过了万仞宫墙就是棂星门,“棂星门”三字,系乾隆皇帝所题,“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文曲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曲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再之后是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缊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
清代的孔庙大门--圣时门
一路穿越“棂星门”、“太和元气”、“至圣庙”坊,便到了圣时门,这里也是孔庙的检票处。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 桥”。
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时,才可走中间的那座主桥,前往弘道门,一般人只能通过两边的辅桥进庙。
明代孔庙大门--弘道门
过壁水桥后是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清世宗时改名为弘道门。“弘道”为雍正帝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书写匾额,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弘道门之后是大中门
金、南宋时期孔庙大门--大中门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称“中和门”,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改称“大中门”,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
北宋时期孔庙大门--同文门
大中门之后就是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北门退居次要地位。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今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式木架。
在同文门周围有四座明代的御碑,东北为洪武碑,西北为永乐碑,东南为成化碑,西南为弘治碑。
洪武碑,明太祖朱元璋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刘邦之后又一位由布衣而成就帝业的开国之君。与刘邦不同,他从夺天下之时到踞九五之尊位,都始终优渥孔氏,尊崇儒学。他由粗通文墨之人而能对儒学有所了解,不仅奉之为治国方略,而且还能对儒学和儒经提出点心得之见,这是他难能可贵之处。但作为专制君主,他又始终是以实用主义的“帝王之学”眼光来看待儒学的。依据史实,釐析其与儒学的关系,既可看出儒学对于巩固明初统治所起的作用,又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学在王权专制政治体制下的必然命运。
永乐碑,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立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成化碑,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立
成化帝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多作为但却热衷于书画,擅画人物、花鸟。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朝成化帝登基不久绘制的《一团和气图》,并附《御制一团和气图赞》一首。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成化碑是较为著名的一幢碑。首先是碑文的内容,将孔子思想评价到了绝对高的程度,认为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无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一日者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就是说孔子之道就像人们吃的饭,穿的衣服一样,时时刻刻不能缺少。
其二是这幢碑的书法艺术,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许多出版的书法正楷临摹版本就选自成化碑。然而成化碑的字迹由谁书写尚不得知,肯定不是成化皇帝的手迹,成化年间也没有很出名的书法家,碑文因皇帝书写,又没有留下书家名号,成为千古疑迷。
弘治碑, 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立
孝宗一朝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孝宗雄才大略,不亚于太祖、成祖。
同文门之后是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原来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又重修。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
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
“奎文阁赋”碑
明代吏部尚书李东阳写了“奎文阁赋”,赞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内天花顶
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这里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
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
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
南八北五,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
金、南宋碑亭
元碑
清朝碑亭
雍正碑
嘉庆碑
孔庙内柏树为众,但以十三碑亭院的这组龙凤柏尤为出名。上图左侧的柏树因乾隆曾经靠而休憩,长了龙纹,右侧的柏树雷击而主亡,但摇摇欲倒树冠挺立,恰似飞凤, 所以合称龙凤柏。
十三碑亭院后是大成门, 算是孔庙的最后一道大门了,规格很高,门钉都是一行9枚的(其他门是一行7枚)。大成门后即为孔庙的核心部分。
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原门三间,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此门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
大成门内就是杏坛,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
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置身于坛亭之前,融入其中,自身仿佛已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之一,目睹先师之容颜,聆听圣人之大道,感受儒学之风范。我被这种幽情裹挟着,孤立于青砖碧瓦之间,久久回味于嘴间,眼间,精神之间。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于北宋末年毁于战乱;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重修,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又毁于兵火;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重建大成殿,“七间,复檐重基,高一丈有奇,内外皆石柱”。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扩建为九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大成殿毁于雷火,弘治十二年至十七年重建,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毁于火,又重建,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完工,雍正皇帝重颁御书“大成殿”匾额,御制对联悬之庙堂。现在看到的大成殿就是清雍正时期重建的。
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
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故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
大殿正门之上有一匾,这块匾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雍正三年御笔所书。“生民未有”句的出典可追溯到孟老夫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孟子·公胜丑上》意思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极高评价。
这样的写法对后世人的写作起到了示范作用。首创了“自有。。。未有。。。”写作方法。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里太史公司马迁写道:“自有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也是由此而来。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
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
《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圣迹殿内除圣迹图外,还有几幅孔子画像,正中一幅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习称“小影”,孔子按几而坐,从以十弟子。右为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孔、颜二圣像》。
《孔子凭几像》和《孔、颜二圣像》有宋真宗、宋太祖的御赞词和宋代绍圣、政和的年号及题跋。 殿内西面最北为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像》,这种画像早已成为孔子像的原始标准。在吴道子以前,孔子画像没有标准,吴道子是根据记载中的孔子像创作的《孔子行教像》,据传说(正史有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即头顶中间低,周围高,生有七露(耳、鼻、眼、口皆露),在吴道子创作《孔子行教像》以后,所有画孔子像便以此为相貌之标准。
《孔子行教像》的南面是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孔子赞祀,上刻《米芾孔子赞祀》,“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由于孔庙没开北门,所以参观完圣迹殿后需折返回南门,我们也不再从中轴线走,而选择了东侧偏殿。
东侧偏殿有一鲁壁,鲁壁是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
从孔子向后单传八代,到第九代孙共兄弟三人,长子就是孔鲋,孔鲋时期遇秦朝焚书坑儒,孔鲋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于是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一些经典书籍几十篇偷藏在墙壁内,他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到死也没回来。
到刘邦建立汉朝后,逐渐重视儒生,刘邦还亲自来曲阜祭祀孔子。但因秦焚书,《论语》、《尚书》等一些书籍已找不到了,于是召集了一些老人口述整理了《论语》等一些经典,由济南的伏胜回忆整理了《尚书》,经过当时儒生们的广泛传播,在全国掀起了经学热朝。
到了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即鲁恭王。恭王好宫室,为扩大宫室,拆除孔子旧宅,拆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发现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即孔鲋所藏之书,书是用蝌蝌文写于竹简之上的,不同于当时经师们利用隶书写的经典,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孔壁古文”。因为古文经典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经典(今文经典)不完全一致,因此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随之出现了今古之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古文尚书》,据说它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
金代为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金丝堂”,因传说拆孔子故宅墙取书时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故名“金丝堂”。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庙时,为孔庙建筑对称,将金丝堂迁到孔庙西路。金丝堂迁出后,在原址扩建了诗礼堂。后来又刻了“鲁壁”碑来纪念孔鲋藏书。鲁壁藏书确实保存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确值得纪念。
鲁壁前有口水井,传说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明代增添了周围的石雕栏杆,并立“孔宅故井”石碑一幢。
井西有一座四角凉亭,是专为清高宗乾隆“饮水拜师”而建的。内有乾隆御书的“故宅井赞”碑,乾隆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乎宣圣,实我之师”。此碑四面刻字,乾隆八次到曲阜,其中五次在此碑上留言。
。。。。。。。。。。。。。。。。。。。。。。。。。。。。。。。。。。。。。。。。。。。。。。。。出孔庙南门,寻阙里街,直奔孔府而去
一路上卖小吃和纪念品的商铺很多,我们也在这里解决了早饭问题
彩色的萝卜
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始建于宋、金时期(公元12~13世纪),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府于今址,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它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占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80余间。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格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府大门两侧明柱上,悬挂着一幅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手书的蓝底金字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的圣人家”。这幅对联字美文佳,概括出千百年来不同反响的“公府第”、“圣人家”的气派。但发人深省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上面没有点,变成了秃宝盖;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中的早写出了头直穿“曰”字而达“立”字之下。这个意思是说,因为衍生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是“富贵”没有顶(即没有止境)的。而对下联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文章道德的“章”字,早字中间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叫做“文章通天”;另一种说法是,此处的文章不做写文章的“文章”解,而是指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与天地并存、日月同光之意。
大门上”圣府“ 匾额是由明代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手书。平时相当于七品上下的官员来孔府,就在此等候,由赍奏官禀报获准后才可进入二门。
二门上“圣人之门”匾是由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李东阳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的岳父)
二门内是称为“重光门”的仪门(也称塞门),门额上悬挂着明世宗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匾而得名。此道门当年只有雍正帝走过,除此而外还有江主席也由此门进入了内堂。但于我们也只是虚设。谁也没有那份尊贵,让它洞开。
位于重光门两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的六厅,即:
管勾厅——掌管地租银粮;
百户厅——掌管奴户;
典籍厅——掌管礼仪典章和御赐书籍;
司乐厅——掌管乐学、乐舞生、乐器及舞具;
知印厅——掌握印信和签押公文;
掌书厅——掌管文书、档案。
各厅长官,由正七品到正六品官员充任。
过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基之上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这里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音赤)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五间,进深三间,灰瓦歇山顶,上面是飞檐鸱吻,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暗斗栱旁伸出26个彩绘云朵,堂内梁柱皆绘彩云,衬托此厅如同浮于云端,显示其威严煊赫。
绕过大堂里的暖阁,从其后面的背门进入穿厅,穿厅与二堂相连。大堂、穿厅、二堂构成一体,呈“工”字形。穿堂里有一条古拙的大红漆凳,被称为“阁老凳”。相传嘉靖四十一年,明代权臣严嵩被弹劾罢官,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衍圣公为其向皇帝求情(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的夫人是严嵩的孙女),这时的严嵩只好屈尊坐在这张长凳上等候,因此凳系严嵩坐候之物,故人们便称它为“阁老凳”了。
二堂位于大堂之后,也叫后厅,五间七檩,三明两暗。是当年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受皇帝委托代朝廷考试礼、乐童生的厅堂。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启事官为正四品,负责内禀外传;伴官为正七品,共设六员,是衍圣公入朝觐见皇帝是所带的随从。启事厅和伴官厅则是启事官和伴官的办公地点。
后厅正中上下挂着“节并松筠”和“诗书礼乐”两块雕龙金匾,分别由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御赐。室内排列着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帝手书的“福寿”碑;有慈禧太后手绘“松鹤图”碑,碑额篆书“慈禧皇太后之宝”,中绘松鹤;“慈禧手书寿字碑”,碑额篆刻“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中行书大“寿”字。另外还有慈禧绘“九桃图”、“松鹤图”及慈禧手书“寿”字碑等。这些字画原作大多是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衍圣公孔令贻及其母、其妻专为慈禧祝寿时赏赐的。
二堂之后,有一典雅庄重的庭院,就是三堂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六个石雕盆内各置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
正中通道上,安放着一块高约丈余的大型太湖石,玲珑剔透,周围用青石栏杆围绕,形成三堂与二堂之间的影壁。
孔府中路的后半部分是内宅,亦称“内宅院”。三堂之后有一道内宅禁门,把孔府隔成两个区域,前半部分即仿封建官衙的建筑群,后半部分则是典型的贵族住宅。
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即前上房。前上房七檩七间悬山式,画栋出廊,彩绘华丽,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房内宽敞明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匾额。匾额下摆着乾隆帝赐给的荆根床、椅,桌上有同治皇帝颁给孔府的圣旨及各种文物古玩。
穿过前上房,过一低矮小门,便进入了前堂楼院。清光绪十二年重建。是一座楼房的三合院。
前堂楼是七间七檩悬山式二层楼,飞檐起脊,楼顶覆灰瓦、鸱吻,八根黑漆明柱到顶,梁枋绘彩花卉,楼上下全部紫红格窗,楼上紫红栏杆,上刻云朵、宝瓶,两层之间正面有大型紫红色的横板,上雕云纹,下层室内及廊下皆绘羚鹤、灵芝,生动优美。
室内陈设布置,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过前堂楼后门,进入后堂楼院。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的住室。现室内的布置,均仿照1936年他和孙琪芳结婚时的新房,堂楼明间悬挂“瑞应雎麟”贺幛,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赠,正中的红底中堂是以牡丹花等图案绣成的大红喜字。室内还布置着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蒋介石赠送了贺幛、白金怀表、穿衣镜等,据说蒋介石要来参加婚礼,因西安事变被扣而未遂,不知这一消息的孔府一直等到下午两点,才举行婚礼。这些礼品基本上是按当时的陈列实物原状布置的,充满了“珠联璧合”的气氛。东间里是当时的接待室,摆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东墙右侧挂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牡丹”画轴。
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中轴线内宅后院、府内的最北部。花园由家学或后堂楼均可进入。花园东西有花树、竹丛,南有一株古树“五柏抱槐”,据说已有400年的历史了。它一株五干,柏树夹抱国槐,槐穿柏身而生,展现出奇特的风姿,又称“五君子柏”。孔庆镕曾赋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军姿质,合傲贷岩松”。
。。。。。。。。。。。。。。。。。。。。。。。。。。。。。。。。。。。。。。。。。。。。。。。。出孔府后门,有不少司机拉客至孔林
孔林,原称至圣林,是孔子逝世后经多年修建形成的孔氏家族的墓地,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人造园林。
孔林神道
墓葬,原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而神道则是这种观念的延伸。孔林与孔庙间的神道,原是为便于死者的灵魂从孔林之孔庙接受祭祀典礼而设的。因此,孔林的神道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
据考证,像这样古老和绵长的神道,全国只有两条:一条是北京的明十三陵,一条就是孔林神道。传说在封建王朝时期,只有皇帝驾临时,才能走这条神道。
大门之后是二门城楼,城楼拱门上方门额石刻篆书“至圣林”三字,公元1331年(元代至顺二年)始建,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重修。门前东西花墙内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
过二门城楼左转便是洙水桥,前有洙水桥石坊,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洙水桥 ”三字乃明代权臣严嵩所书。
洙水,原为西周鲁国故城的北墙外护城河,后成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当年讲学于洙泗之间,故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随着孔林的扩建,洙水部分河段被圈入孔林内。
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
孔子墓在墓区的西北部,墓前有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所立“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一通。享年72岁(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
相传孔子去世那年,有一天清晨,孔子最喜爱的一位弟子子贡前来看望他。当时孔子正拄着拐杖站在门前,见到子贡便叫着他的名字说:“赐呀,你为什么来这么晚呢”》接着长叹一声吟道:“泰山啊,要崩倒;梁柱啊,要折断;一代哲人啊 — 也要像草木一样枯萎了”。
平时善言的子贡听后,一时也无言以对,便扶着老师进到屋里。落座后,孔子告诉子贡,头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在一个大厅堂里放着许多棺木:夏代人和周代人的棺木分别放在东西两边的台阶上;阴人的棺木放在两根柱子中间。而孔子本人也坐在两根柱子之间,一起接受人们的祭奠。“我的祖先是阴人,我怕是要跟他们去了……”。果然孔子的病情日益严重,七天后,便与世长辞了,享年72岁。
孔子逝世后,葬于鲁城北泗水河畔。当政的鲁哀公曾亲自刻于竹简上的诔(音垒)词称:“旻(音民)天不吊,不慭(音印)遗一老,俾(音笔)屏与一人在位,茕(音穷)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但子贡认为鲁哀公在孔子生前并未重用他,死后追述孔子的德行是“非礼也”,遂于其他弟子们在墓地周围种下四方奇树,形成了最初的“封而不垅”、环植异树的孔子墓。
东边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墓葬,宋徽宗在崇宁元年(公元102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主”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南为孔子之孙孔伋墓,这种墓地格局在古代称为“携子抱孙”。元文宗在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主”。孔伋享年82岁。
孔子死后,群弟子守墓三年而去,唯子贡哀思未尽,又独自守墓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通。题为“子贡庐墓处”。
青岛全攻略:
泰山全攻略:
曲阜全攻略:
济南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