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国内市场全面复苏,旅游经济景气回升
4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在2021年第一季度学术成果线上发布活动上表示,受益于疫情防控形势和政策利好影响,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复苏向上的基本面更加稳固。戴斌认为,当前旅游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还远没有达到繁荣阶段。
一、一季度复苏进程好于预期
戴斌认为,受益于疫情防控形势和政策利好影响,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复苏向上的基本面更加稳固。
据了解,中国旅游研究院自主研发并运行了50个季度的旅游经济景气指数(CTA--TEP),在四个季度的深度萧条后重新冲出100点的荣枯线,同比和环比分别上升了36.8和20.4个百分点,达到105.72点,步入景气区间。
“从统计数据看,旅游经济景气指数去年第一季度断崖式下降后,从第二季度就开始了小幅上升态势。”戴斌说,“任何时候,信心都比黄金更重要。只要能够制止恐慌和蔓延,旅游业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戴斌分析,消费信心的恢复是拉升旅游经济景气的首要动能。虽然承受了元旦、春节期间局部地区疫情反弹的压力,旅游市场还是以国内市场大循环为主体,稳步走在U型右侧的复苏通道上。元旦假期三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54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3亿元。随着新冠疫苗的接种和春运的开始,旅游景区接待人数1月底开始稳步上升,工作日和周末分别稳定在600万人次/天、1000万人次/天。春节假日七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56亿人次,同比增长15.7%,恢复至2019年同期7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011.00亿元,同比增长8.2%,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8.6%,游客满意度达到83.6的满意水平。经过春节假日高峰后的平稳期,旅游景区进园人数从三月份开始进入了稳步上扬的新通道。需要说明的是,从春节假日七天的日监测数据来看,全国A级景区的游客人数和全国旅游接待人数有着高度一致性。全国“两会”以后,受接连释放的利好政策影响,包括入出境市场在内的市场先行指数和企业家信心呈稳步上扬态势。
戴斌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6.97亿人次,同比增长136%;国内旅游收入0.56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会有5%的正增长,而出境旅游仍然处于同比下降通道。
戴斌强调,国内旅游市场的高增长是相对于去年第一季度的深度萧条而言的,无论是与2019年的同比,还是与2020年第四季度环比,当前旅游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期,还远没有达到繁荣阶段。因此,无论是元旦、春节、清明等假日旅游市场指标,还是第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旅游经济指标,中国旅游研究院都会公布同比、环比,还有与疫前同期比较的数据,就是为了能够对旅游经济运行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从微观面来看,消费心理仍然偏于谨慎,但是与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相比,已经开始趋于积极,人们愿意出游并为每次旅游消费付出越来越高的预算。从旅游组织方式看,虽然各地不再限制组织和接待团队旅游者,但是旅游市场仍然以散客、自助、自驾和近程游为主。
二、上半年发展形势趋于乐观
戴斌认为,第二季度是传统的出游旺季,而且内含了清明、五一、端午三个公众假期,很可能会成为旅游抗疫的战略转折点。
戴斌分析,从清明节假期三天的数据来看,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7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72.5公里,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2.3公里,同比和环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值得关注的是,跨省游游客比例达17.3%,较春节假期高出5个百分点,创下疫情发生以来假日旅游新高。假期游客满意度达89.3,继续处于较高的“满意”水平。将来回望历史的时候,2021年的这个清明节将是国内旅游市场从有序复苏走向全面复苏的重要节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专项调查显示,第二季度的居民出游意愿为83.19%,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4.93和1.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心理开始从谨慎转向积极,近郊旅游和跨省旅游意愿分别为43.48%、34.04%。
从旅游目的地搜索量、航班和酒店预订量等先行指标来看,国内旅游有望在五一节假日期间接近或者恢复或者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旅游与旅行产品将从目前的“价量双低”走向“价低量高”,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可能会出现“价量齐升”的情况。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上升和行业乐观预期的增加,毫无疑问会拉升旅游投资、产品创新和服务品质。随着市场恢复和政策利好因素的叠加影响,市场主体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随着“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旅游休闲城市、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以及政府主导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都会进一步带动社会投资旅游的积极性。航空和高速交通网络的完善,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优化旅游供给的空间布局。成都三星堆考古挖掘、北京环球度假区等大型文化和旅游项目投产运营,将会成为旅游业的热度话题。
纪念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的展开,将持续丰富主客共享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加高品质旅游供给和优质服务。在3月22日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作和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好红色旅游,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组织红色研学旅行,让更多游客选择红色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受此利好消息影响,第二季度红色旅游市场将逐渐升温,并在七一前后形成高峰。随着更多人加入红色旅游进程,文明旅游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交通、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的政策趋于全面宽松,持续释放的市场需求将为旅游企业纾困解难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随着市场复苏进程的加快和新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旅游经济有望很快依托国内市场大循环而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期。资本和人力资源等传统要素会重新聚集,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动能会持续入场,旅游企业会逐渐以内生力量摆脱疫情带来的困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策的侧重点应从企业纾困转向员工救助,让一线员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密切关注旅行社、OTA、星级饭店、A 级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车船等传统业态,特别是导游、领队、驾驶员、服务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
戴斌说,尽管有航班恢复、“疫苗护照”、无隔离入境等政策利好预期,但是宏观政策转化为行政措施需要时间,市场效应有一个滞后显现的过程,入出境旅游市场在上半年大概率会是谨慎观望的状态。中国旅游研究院注意到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和城市希望在群体免疫基础上,尽快落实与中国的“疫苗护照”计划,启动“气泡旅游”即点对点包机(船、列)直达和团进团出的旅游模式。从可以预见的疫情防控政策来看,短期内只可能有确定的路线图而非清晰的时间表。除澳门特别行政区等近程市场外,上半年的入出境旅游市场仍将处于冷启动的市场准备期。
由于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双循环还没有启动,国内旅游市场也没有恢复到疫前水平,中国旅游研究院将会在暑期对全年旅游经济形势做出总体预判。个别自媒体文章说“2021年旅游经济将恢复甚至高于2019年水平”,甚至直接给出全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将超过6万亿元的预测数据,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愿望吧。
戴斌最后说,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专题预测,2021年上半年旅游市场的主要指标如下:国内旅游人数17.22亿人次,同比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受商务、留学、探亲动机的上升影响,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增幅会进一步上升,出境旅游的降幅会有所收窄,总体上还在为复苏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