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古村镇 梦回桃花源(组图)
龙华古镇
文图 楼敏
小镇呈三角形,背面紧贴大山,两面环水,城内老街小巷贯穿其中,高低错落,整个城镇显得十分安静。青苔,倾斜的房屋,磨的发光的街道,禹王宫的石刻,廊桥边拉二胡的老人,早起做豆腐的人家,求子树,过街楼边的理发椅,洗头的石盆,河边的吊脚楼,手工造纸作坊,八仙山被改造成厨娘的晚唐石刻,都能让人触及古城的旧貌。如果遇赶场天,可拍到街沿上头缠白帕子、穿着蓝色土布衣服的老头、老太太⋯⋯
龙华古镇没有任何商业气息,流传着许多古老的故事 古镇原来的最高点就在衙门,建筑从那里延伸到龙溪河边,1980年代修公路时将古镇挖断了,衙门也彻底消失,衙门下的那片房子随后也被拆除。当地老乡说,凿开山岩修通了公路,却挖断了龙脉,于是在1980年代的末期(或者是90年代初)遭到了报应,一场大水洗刷了龙华镇,冲毁了有几百年历史的廊桥,冲走了廊桥上有着同样历史的牌匾,据说,这座廊桥是经过文革后,川南地区唯一幸存的。现在的廊桥是水毁后仿建的钢筋混凝土桥,不过看看上面的牌匾还是比较有意思,可以了解小城人的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末,公路修通了,但不准随便修快倒了的房子,年轻人纷纷到河对门修新房,很快形成了一条新街。前几年,市场也搬到镇外公路边,从此镇子里冷清了下来。因为地处偏僻,去的人相对较少,外人去,吃、住、停车均在老镇子外河对岸的新街⋯⋯也许正是这些原因,“龙华镇”旅游开发受到限制,才得以较好的保存部分原貌,当然也显得十分破旧。
龙华最值得一看的是粮站里的那些石刻,文革期间,有心的当地人用水泥砂浆封住了石刻,才逃过了屏山红卫兵的洗劫。据说当年小镇的建筑到处是雕梁画栋,但大革命时期被破坏得一干二净,屋檐下的瓜桶被刀砍掉,雕花门楣被劈后投入火中。就连八仙山上的弥勒佛也难逃劫难,可怜唐宋时期开凿的18米大佛被人用火器毁了面容,80年代,政府允许烧香拜佛后,龙华的善男信女捐资请工匠维修,谁知二流工匠愣是把端庄丰腴的弥勒佛变容,雕琢成满脸横肉的厨娘,八仙山大佛因此完全失去了文物价值。龙华地区出产手工粗纸(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用过的草纸或药铺里的包装纸),用石灰水浸泡山上砍来的竹子,用木棍捣出木浆,在竹笆编成的纸床上将木浆成形晾晒,这就是龙华纸的制造工艺,完全沿用蔡伦的方法。近年来,龙华的手工纸被台湾人收购制作成“纸币”运回本岛销售,就是那种在“阴国”使用的冥币。不过,因为无法解决污染问题,龙华镇的手工造纸很快就要停工,停工意味着这个古老技艺在龙华镇彻底消失。
没有喧嚣的古镇 “龙华镇”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河对岸的那棵黄桷树,那是龙华镇的还愿树。求子的人家会将孩童的小衣裤挂在树枝上;求身体健康的人家会在树干上粘贴小纸人,然后在病患部位烧灼出小孔⋯⋯总之,所有人都能在树上找到某种精神寄托。树的老根裹住了一只石刻龙头,可能就是这个龙头赋予了古树灵性,这是我在汉族地区见到的祈祷功能最齐全的还愿树,所以记忆犹新。
Tips
1、龙华镇”距成都285公里,西出成都(128公里高速)-乐山(G213国道143公里)-永福(左转进入碎石路14公里)-龙华镇
路线1:成都-乐山-犍为-沐川-龙华镇;路线2:成都-宜宾-屏山-龙华镇。走乐山线好些,高速(不进乐山)基本到五通桥,五通至沐川是国道,沐川至龙华是新修的水泥路,回程还可逛船城和夹江千佛崖。单边路途不赶路,时间约5小时左右。
2、吃住条件都没问题,无门票,相比之下,全程花费最高的算是油费和高速过路费了,我住古填外最好的“客栈”,带卫生间的标准房,每一天也就几十块钱。
西江千户苗寨:看一眼就难以忘记
文/玉子 图/刘光辉
西江苗寨在雷山县西北部,离雷山县城37公里,距凯里直线距离约35公里,背靠雷公山,面临白水河,有平寨、东引、也通、羊排、南贵等12个自然村寨,1285户6500多人。据西江苗族老人世代相传,称他们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窃想,当年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若是蚩尤赢了又会如何?恐怕中国的历史要重新书写了。
沿着山坡顺势而建的木质吊脚楼 第一次到西江,是应朋友的邀请去欣赏黔东南生态艺术节开幕式的演出。我坐在白水河风雨桥旁边的看台上,在山水的环抱中,在寨子里橘黄色星星点点的灯光的背景下,呼吸着深山苗寨新鲜的空气,近距离欣赏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还有气势豪迈的木鼓舞、竹竿舞、芦笙舞,曼妙多姿的锦鸡舞、禅舞,都着实让我领略到“苗都”的神秘和魅力。
西江千户苗寨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大多是吊脚楼,一幢连着一幢,鳞次栉比,次第沿着坡势而上,绿树掩映中,在两个山头上布置得错落有致。
苗族姑娘 房屋是清一色的青瓦杉木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下层为饲养家禽的圈舍,中层为人居住,上层为客房和堆放杂物之用,屋前屋后都有晾禾架,楼栏楼柱上挂满了金黄的苞谷,火红的辣椒,可谓天然粮仓,色香满楼。由于木楼建筑别具特色,引起建筑学家的关注,被誉为山区建筑的一支奇葩。
我们的房间是杉木板隔成的,没有刷过漆,房间里干干净净,飘散着隐隐约约的木香,两个木床上铺着雪白的被褥,四四方方的木格窗棂没有窗帘,挂着几串苞谷,透着乡村的朴实和田园的诗情画意。因为比较高,通过窗还可以看见深蓝色的天幕和拥有七十二变的云朵。
我坐在床上写着关于西江的文字,真的没有想到,离我如此之近的美丽千户苗寨,这么多年我才第一次踏进这个古老的门槛,才如此近距离接触它、欣赏它,感受它。
街 枕着屋外此起彼伏的虫鸣声,呼吸着乡村清甜的空气,我沉沉入梦——从来没有睡过如此香甜的觉。当清晨的鸡鸣声将我唤醒的时候,我幡然悟出,几千年来,迁徙至此的苗家人为什么如此依赖这块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土地,为什么能长期保存和传承自己若干年的生活方式,是因为这些均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眷恋,对这块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深情和挚爱。
清晨,徜徉在西江苗寨那壮观的木制吊脚楼前,欣赏着精致的、巧夺天工的建筑,与淳朴的苗乡人一起在街道木楼边干净的小吃店里,吃了一碗香喷喷、辣呼呼的辣鸡粉,我没有想到这里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夜晚降临,坐在白水河边阿旺农家乐的杉木吊脚楼里,与朋友们一起在长条桌边,品尝着苗家的菜肴,听着苗族少女悠扬甜美的敬酒歌,大口喝着香甜可口的米酒,望着窗外渐渐点燃的璀璨灯火,深深沉醉于这古老苗寨的美丽夜色里。
下梅古村:万里茶路穿越而来
文 图/小雷旅行
茶是古村的主题,
也是贯穿整个古村的古老文化
在每年茶期晋商常氏雇佣当地工匠交付达千人转运茶叶,号称“万里茶路”。清代下梅茶市,就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邵氏家祠经过百年时光依旧刻写着过去的辉煌 说起下梅,谈起万里茶路就不得不要说起邹氏家族。邹氏原籍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们的儿子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邹氏发展成闽北有名的商贾。在茶叶的交易之中,邹氏更是注重忠诚信用。晋商的常氏,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在经营中,邹氏学习晋商的精明之道,以物易物,以武夷茶换骆驼,换洋油、换皮革,建起与晋商并驾齐驱的驼队。在漫漫的西部商路之上,邹氏有了自己雄厚的运力,在向南拓展的茶贸易中,下梅邹氏也把经营武夷茶的实业,做到了香港、澳门,并且借助口岸开放的优势,与英人合作、通过租船贩茶,打通了海上贸易之路,串起了晋商与下梅邹氏北至恰克图,南至港澳的茶贸易之路,行程逾万里,更是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武夷山茶国际贸易的辉煌历史。
古村的惬意时光是用来体会和享受的
下梅村的古民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如今,明代的民居遗存并不多,村中现存的只有清代的民居。由于下梅邹氏大夫第保存完好,也被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门文保碑。而位于邹氏大夫第后厅东侧的花园“小樊川”这道屏墙,是集砖雕与石雕为一体的艺术画廊。“小樊川”园名是清代杜光操题写的,为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井,是家中眷属休闲赏月的最佳场所。
吃茶讲道 摄影/北寒 西水别业又原是邹氏建造的集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庄园式建筑。它择地下梅村南面,为有水榭亭台、拱桥、回廊的园林建筑。而在此园池内一座神秘的石门悄无声息地守候了二百多个春秋。关于此门也有种种美丽动人的故事。这道门,是邹氏祖上留下来的“婆婆门”。富贾邹茂章的夫人张氏,是个美貌绝伦的女子,初嫁入府,便施展才华,除相夫教子外,还主持家政。张氏身材又好,又能知书达理,尽是希望邹氏娶进来的媳妇也是如此。就这样一道展示女性形体之美的门,就这样经过工匠的雕凿落成。后来,有人给邹氏令郎提亲,初入邹氏大宅门的女子,必经要走过这“婆婆门”。要是女子身高体型曲线都与“ 婆婆门” 吻合,那算是交好运。年轻女子就可以跟随邹氏公子双双进入团圆门完婚,结为秦晋之好。为了能过此门成为邹氏的媳妇,又不知多少青春女子因自己的身材不够格,缺乏性感身材过不了这道门而饮恨终身⋯⋯
走在下梅古村, 历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对历史,对往事怀旧的事物,还有一颗时常去寻找和发现的心。孩子们依偎着各自的大人尽情玩耍,老人们则端坐在廊桥下,沐浴着舒心的阳光,好似那奢侈的时光就在此全无了价值,而古村的每一处环境又似都在散发你对往事的回忆,对旧时光的怀念⋯⋯
Tips
1、门票:46元
2、交通:从武夷山度假村一般坐面的去下梅古民居,约10分钟车程。从武夷山市区乘中巴或公交车直达下梅,车费3元,从武夷山度假区前往下梅的公交车每5分钟一趟,车费2元,包面的大约30元。
3、吃住:可以住在武夷山度假旅游区,白天去下梅古村走走,也可以住在下梅农家客房,吃农家美食。
江津老山界:在美味里穿梭时空
文 图/诗然
中山古镇依山势形成的明清商业老街层层递进,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月亮坝、盐店头等都是这里的极致。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其风雨场的过街建筑几乎都是能遮风避雨不见天日的“封闭式”建筑,由此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川东地区雨晴不定的特点。
熏豆腐 镇里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老槽房、剃头铺、打铁铺、针绣坊等传统作坊,建筑多为两层“吊脚楼”,下层为铺面,楼上可住人,铺面开间做得较大,且易组合;整座古镇全系青色瓦片盖顶,红漆木板竹篾夹墙,圆柱承重,古朴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风韵。
在江津,我见着了闻名遐尔的“烟熏豆腐、石板糍粑,老腊肉干,桂花酒酿、河水豆花”,又怎能不饕餮一番?
烟熏豆腐,顾名思义,用烟熏出来的豆腐。做法看似简单,用盆或铁锅等器皿,填入糠壳一类的东西,点着又不让其生成明火,形成一股浓浓的热烟,上铺一块竹篱笆,再把划成一公分小块的豆腐码放其上,就那样慢慢的熏着。熏好的豆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伴点蘸水再放入口中。外焦里嫩,鲜香可口。
石板糍粑 石板热糍粑糯而不粘,配上黄豆粉、白糖,香甜可口,非常美味。这里从07年八月十五开始年年举办石板糍粑节。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也有寓意,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桂花酒里的巴渝味道
这里的人民很好客,会让你坐下和他们一起品尝小龙虾、笋甘腊肉和自家酿酒。上午十点钟,我问大叔:吃的是早餐还是午餐。大叔回答我:我们这里很随性,不管是什么时间,也不分什么正午晚餐,饿了就吃。哇噻,太自在噢。我便不再客气的坐下,尝尝道地的家常菜,那小龙虾辣而香、腊肉炒竹笋很有嚼头。还有家酿的桂花酒汤清色润微甜很好喝。
竹筒酒 大叔还热心地告诉我桂花酒的简单制作:将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然后每斤桂花加入四两白糖拌匀,放入酒缶内任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四至五斤三十五度以上米酒或高梁酒,然后密封窖藏,一年后桂花酒即成。成品的桂花酒色淡黄,开瓶即溢出一股桂花清香,入口甘甜醇绵。古人云,此酒有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之功效。其实,在古镇还有各种类的竹筒酒,都是在山中竹林里选择最好的竹子,将其做成酒筒,然后把煮熟的小麦、大米或者高粱拌上酿酒用的酒装进竹筒内。
河水豆花在这里依旧保持着传统工艺,泡黄豆、打烂、滤渣、煮豆浆、点卤 。据说这点卤最为关键,要悄悄的,但凡有人出声,豆花就会吓跑,到头来只得剩下一锅不会凝聚的浆。嘻嘻,我想,这一定旧时候用来是吓唬调皮不听话的小孩子。这里还流行一句话:“爱吃豆花的巴人,真、辣、混,没加白矾!”
红辣椒是这样剪碎的 镇上随处可见悠哉抽着旱烟的大爷,三五一群打着小麻将、喝着小酒,摆着龙门阵,聊着天儿。他们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躺就躺,没有过高的追求,图的就是那份安逸,任由时光匆匆流逝,一点也不急。
在这样清静、幽雅的古镇里走走拍拍、坐坐歇歇,亦或是泡上一壶茶摆摆龙门阵,亦或是躺在竹椅中闭目养神一番,而后再慢条斯理地品尝一下那里的特色小吃。咝⋯⋯重庆话说的:“安逸惨喽”。
Tips
1、古镇无门票,没太多规矩,吃住都像在家里一样。
2、重庆到古镇,开车只需要2小时,从市区-陈家坪(上成渝高速)-走马(下高速)-江津长江大桥(过桥后右行、四面山方向)-李市-中山古镇(三合场)。
3、成都到古镇,开车需要5小时,收费站分别在走马-享堂-江津长江大桥-杨家店、李市-蔡家-中山古镇(三合场)。
相关阅读:
远离喧嚣 黄金周古村古镇寻清净
山西祁县谷恋:群英谱就的绝美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