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腔调
- 时间 2011/07/22
- 人物 一个人
- 天数 2天
- 人均费用 500元
- 形式 自由行
我想我是要懒死了。
八百年前去的北京,坐高铁,看海。可到现在,我才来把照片整理出来。
当时看胡赳赳童鞋的《北京的腔调》还算是件有腔调的事儿,到现在,我还在念念叨叨“北京的腔调”那是真显得过气。。。人家这会儿都流行说:“北京的精神”啦!~
最近满微博的“精神体”看得我真心欢乐啊~我算是总结出来了,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个ci货的国度。不信,请看各地的“精神”:
“天津精神”:煎饼、果子,多放、香菜
“昆明精神”:甩米线,干浆么酸浆;烧饵块,甜酱么卤腐
“重庆精神”:火锅、麻辣;麻辣、火锅
“上海精神”:生煎,馒头;蟹粉,汤包
。。。 。。。
那么,我这个“精神,不济;神经,有余”的ci货,我心里的“北京精神”就是:
爆肚儿,豆汁儿,羊蝎子,炸酱面
哎呦,这也忒土了吧~那好,上升到小资层面,“北京精神”是:
奶卷儿,酸梅汤,山楂酪,稻香村
!@#¥%……
其实,我心里的北京城,是有它的腔调的北京。我无法去描述、去量化北京的腔调该有的感觉,我只是觉得它该有,有那种让我提鼻子一嗅,就闻得出的北京的味道。就算没有晴空里的鸽哨响,就算没有斜阳洒在旧影壁上,就算没有咬一口嘎嘣脆的糖葫芦,北京也该有一种味道。那是我在童年、少年时熟悉的,梦里的味道。
事实上,我到了北京,一场暴雨就把我和朋友天隔城两头。想见的人没见着,那就想出门溜达溜达吧。可我介个倒霉孩子但凡出门,不一会儿必然遭雷劈雨淋,浑身湿透连滚带爬的跑回青旅边的小铺子里。一个周末,大部分时间只能一边滋溜滋溜吸着小瓷瓶儿里的蜂蜜酸奶,一边和看店大妈聊天等雨停。两天一共喝了五瓶酸奶,大妈的家长里短清楚得底掉儿,对面稻香村的点心也吃了两大包。可我还是错过了我心里的那个北京城。
于是,我悻悻然的,来了,淋了雨,挨了浇,除了一书包稻香村的点心,一个空酸奶瓷瓶,一无所获。我悻悻然的,又走了。
唉,那就算了吧。我就这样,走走,逛逛,瞎拍照,凭着是一点儿娱乐精神,聊以自娱。其余的腔调有木有,得空,自个儿慢慢咂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