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半岛:漂浮在南中国海上的玉如意
古雷半岛被称为“原生态渔民的安居乐土”,曾经是与世隔绝的孤岛,现在是中国八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全国最大的风动石公园在这里形成,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得到绝佳展现;古雷半岛还是一张海上的“巨型餐桌”,遍地都是烹饪美味的好食材……
古雷半岛位于福建省南部海岸漳浦县境内,整座岛屿的面积仅有40平方公里,如果从空中俯瞰,你能看到的美好情形是:一把优雅的玉如意漂浮在南中国海上。
曾经,这里是一座人迹罕至的近岸孤岛,后来由于泥砂淤积,形成了陆连岛,因为海浪击石似鼓,响声如雷而得名“古雷”。近年来,古雷半岛因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频率渐渐增高。但遗憾的是,这块“原生态渔民的安居乐土”,正在慢慢蜕变成鲍鱼养殖地,甚至由于现代化的进入,还号称要打造“世界第一石化城”……
鬼斧神工
我国最大的风动石公园
俯瞰古雷半岛周边海域,就像是骑在翼龙上欣赏薄雾朦胧中的临海荒岛,仿佛瞬间穿越到了电影《阿凡达》里的神秘仙境。
古雷半岛 海蟹三三两两地挥舞着钳子在沙滩上横行和撒欢,数量惊人的五彩小贝壳懒洋洋地躺在滩涂之上,它们是被浪潮轻轻裹挟上岸的。海浪、海风长年累月地冲刷着这里的崖石,营造出颇具魔幻气息的崖壁、洞穴、怪石、石蛋、石林和石笋。
以古雷半岛为核心,周围数公里海域内有沙舟岛、红屿岛、菜屿岛、横屿、安井、外认鹰等十几个岛屿星罗棋布,如同万顷碧波中隐现的一群仙山——这片列岛自古被视为古雷半岛的附属岛屿,名叫菜屿列岛。
半岛三面环海 所以,当地人就把古雷半岛及周边附属岛屿赞誉为:海上仙山,人间蓬莱。
很难想象,在1万年前,古雷半岛还是绵延不绝的山脉,在强烈的地质运动作用下,巍峨的山体竟然沉入沧海,最终成为了台湾海峡的一部分。那微微冒头的群山山峰,便形成了23个显露海面的岛屿。
剧烈的地质运动,还让菜屿列岛的红屿岛上衍生了珍贵的风动石。风动石是花岗岩石蛋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因石蛋的根部与基座的接触面积很小,给人一种大风吹来摇摇欲坠的感觉。
被海水冲打的礁石 风动石这种石块孤立而坚硬,往往呈等轴状卧在其他岩石上面,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看上去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倾倒,令旁观者胆寒。大风袭来,个别巨石会微微晃动,发出响声。
红屿岛被称为“我国最大的风动石公园”。风动石自古闻名,早在明代文人张岱的《夜航船o荒唐部》里就有记载:“漳州鹤鸣山上,有石高五丈,围一十八丈,天生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名风动石。”
岛的制高点上有一块号称“中华风动第一石”的窃蛋龙风动石,它的形态像是被一只巨龟驼在背上,和龟背的接触面积仅仅为一平方米的岩面。这块重达3000吨的风动石看上去虽然摇摇晃晃,但始终没有外力可令它翻动。在窃蛋龙风动石旁边,还立着一块奇特的腰鼓形风动石,在碧海蓝天之下与巨大的窃蛋石相依相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旅游大辞典》记载的风动石仅有3块,但在福建省漳浦县2007年开展的沿海地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与开发活动中,却发现红屿岛上现存的风动石竟多达十多块,惊人的数量举世罕见。
遍地食材
屹立海滨的巨型餐桌
因近邻南海的馈赠,古雷半岛随时能从这座巨大仓库里信手拈来多种多样的食材,整座岛屿就像是一张布置在海上,由大自然掌勺的巨型餐桌。
古雷半岛是饕餮之徒的福地,无论是保有食物本味,还是佐以配料进行简单烹调的做法,都能令当地美食有着别样风味。
宁静的海面 流传多年的乡村家常小菜可谓是半岛一绝。每隔几年,台风裹挟巨浪总是将堤坝摧垮。每到午饭时分,负责为筑坝大军派送饭菜的妇女们,肩挑手提将饭菜送来,所做的菜肴原材料都取自于岛上。包菜猪肉饭、冬瓜干贝汤、紫菜大骨汤已经成为了筑坝大军驻扎半岛时的至爱。特别是包菜猪肉饭,是将白菜和大片的猪肉一起烹调,菜里吸足了肉香,肉中渗透着菜香,成为了居民儿时对古雷半岛食物的一种独特记忆。
新鲜的海鲜 有的菜透着豪迈的江湖味:野生鲷鱼熬汤,仅靠少许盐就调出鲷鱼之鲜美,汤色白而醇厚,鱼肉甘美的极致味道,甚至不需要小葱和姜蒜的点缀;白灼盐水虾,劲道而香气扑鼻;更有清炖野生虎鳗大饱众人口腹之欲,汤色浓香扑鼻,肉质细嫩……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临海的小半岛竟然丝毫不缺蔬菜。半岛腹地的土壤虽然多为沙砾地,但这种沙砾中会渗入各种杂质,板结成不软不硬的硬块,可成块端在手上,倘若不慎滑落下去,便化成粉末。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花生、地瓜、芦笋、西红柿、胡萝卜、大蒜、小葱等,因此岛上食物既有海产的鲜度,又有各类蔬菜的清香,只要用心烹制,这里的每道菜都非常完美。
宁静的半岛 岛上的小海鲜遍地可得:三角蛤、米螺、钉螺、虎狮蟹……最豪迈、也最能品出滋味的吃法是在沙滩上直接生一堆火,架一口锅,将捡来的食材悉数倒进沸水中,只需往水中撒下几粒细盐,就会看到奶白色的浓汤呈现。从锅中掏出米螺,用牙签挑出藏在尾部的螺肉细细咀嚼,然后再掰开虎狮蟹盖,配上冰凉的冷饮,实在是别有一番情趣。
另外,也可以将收获来的三角蛤、米螺和虎狮蟹带回家,配上老抽、葱、姜、蒜进行腌制,再加入干辣椒用猛火爆炒,一碟酷似川菜的沿海江湖菜就这样诞生了,与友人分甘同味,那种鲜味从齿间渗入味蕾,让人通体舒畅。
中国八大天然良港之一
即将消失的渔民天堂
古雷半岛被称为“原生态渔民的安居乐土”,岛上以打渔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渔民家族居多,所以,古雷半岛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渔民聚居点之一。
对游客来说,坐在随波荡漾的渔排上,把酒临风、品尝即捞即烹的海中奇珍,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娱乐休闲。但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渔民而言,有时候其实充满着无法回避的风险和寂寞。
曾经,富饶的渔岛 在古雷半岛生活了30余年的渔民老何,见证了古雷半岛蜕变的整个过程。
年少时,还是“小何”的他每天起早贪黑四处与商家谈判饵料收购价格,以便将饵料卖给四周的海鲜养殖户,换取微薄收入。那时的渔民“光棍”居多,聚集的地方很少看到女伴。
所幸的是,这群“光棍”迎来了古雷半岛发展的转机。地理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东南沿海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认为古雷半岛码头岸线长达4.6公里,天然水深为20~30米,可建1万吨至20万吨的泊位32个。整个岛屿避风条件好,全年无泥土淤积,有着附近杜浔镇3万亩的港区腹地,并且淡水供应充足,水陆交通发达。最后为其下定义:“这里是全国八大天然深水良港之一”。
海水日复一日地拍打海岸 古雷半岛就这样出名了。随着码头的崛起,古雷半岛的渔民也富起来。尤其在2000年后,全国的餐桌对鲍鱼的需求量呈几何级数猛增,更是让半岛上的百姓们荷包鼓了起来。依托着南海这样的资源大背景,老何加入了养殖鲍鱼的大队中。与此同时,古雷半岛水陆交通的建设也有了颠覆式的改变,当地餐饮业和旅游业开始蓬勃兴起。这之后,昔日还宁静开阔的沙滩就被数以万计的鲍鱼养殖渔排铺得密密麻麻。
现今,老何的日子富裕了起来,但海岛生活依旧像咸湿的海风一样清新纯粹:凌晨4点,东方微微泛白,作为鲍鱼养殖户的老何就上船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他忙活的工作是:撒饵料、晾晒、为鲍鱼洗净泥沙,按市场价值将它们一一分类,将所获的墨鱼切开晒成一张张“大饼”……
小渔民 到了夜里,老何就看看电视、打打纸牌,平时吃住都是在船上的渔屋里,十天半个月偶尔上岸走走,妻子只是每个月不定期到渔屋看看他。因为那里是一家人的心血,轻易不敢远离得太久。鲍鱼养殖虽说收益颇丰,但是只要遇上台风,大半年的辛苦劳动就会落空。
对像老何这样的当地渔民和养殖户而言,除了海产竞争的加剧,更坏的消息还在传来——现今,原本崇尚静谧和原生态的天然良港,被规划成了崛起中的“中国石化产业基地”,港口码头、储罐装置、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古雷半岛一一铺开建设,而“天然良港”的特质正在慢慢丢失……
相关阅读:
闽南周庄 福建南靖塔下村自助游攻略
福建霞浦围江:金沙满地的滩涂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