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历史文化
历史上最早提及新加坡是在本世纪公元3世纪。一份中国记事内把她称为婆罗洲(意为“半岛尾端的岛屿”)(Pu-luo-chung) 。当时,人们对新加坡知之甚少。这一事实 却掩盖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过去。到了 14世纪。新加坡已成为强大的Sri Vijayan帝国的一部分,人们称之为淡马锡 (Temasek)(意即“海城”)。
这一名称与第3世纪的称谓相近。长期以来,不断有中国舢板、印度船、 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座落在马来半岛顶端、作为航海必经之地的新坡。
在14世纪,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星加坡拉 (“Singa Pura”)或狮子城(“Lion City”)。根据传说,一位来访的 Sri Vijayan王子在这里看见了一头野兽,把它误认为一头狮子,由此诞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称。此后,英国人为这个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18世纪,他们急需一个战略性的“中转站”以便为日益强大的帝国舰队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从而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然而史丹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为一个贸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亚洲各地,甚至美国和中东的商人。到 1824年,即现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后,当地人口已从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峡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纪,新加坡卷入了暹逻(现泰国)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国争夺马来半岛的斗争中,因此其领土成为了战场的一部分。
5个世纪后,新加坡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它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堡垒,但还是于 1942年被日本人占领。战后,新加坡沦为英属殖民地。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增长,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获得独立。
地理条件
作为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新加坡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贸易、交通和旅游的主要中心。它的地理位置在赤道以北136.8千米,东经103度38分与104度06分之间。
新加坡通过两座堤道桥与马来西亚相连,乘渡船很快就可到达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的主要岛屿,到泰国和菲律宾也只须乘坐短程飞机。新加坡机场有69条航线,到东南亚各国非常便捷。
新加坡的气候温暖潮湿,在平均最高气温摄氏31度与平均最低气温摄氏23度之间只有微小的变化。这对喜欢日光浴、游泳、帆船和其它水上运动的人来说非常理想。但对那些不喜欢热带气候的人,在新加坡也能避开太阳的危害,因为几乎所有的商店、旅馆、办公室、大楼和餐厅都有空调。
新加坡的降雨几乎是终年不断的。从11月到1月的季风季节里,降雨更为集中,在那期间,暴雨常常突然而至,不过,通常暴雨也都很短暂。
资源/经济
新加坡的经济是多样化的。就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40亿美元(1424.51亿新元)来讲,与世界标准相比,新加坡经济是不足道的。然而,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达到了22800美元(38169新元),新加坡进入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行列。成就主要归功于经济的开放性。新加坡的贸易额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1998年外资总计为31亿美元(52.135亿新元)。
经济表现与预测
1998年经济增长从1997年的8%下滑到1.5%。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导致了对新加坡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减少。第二,该地区的货币贬值降低了新加坡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从而导致了出口下降。第三,全球的电子工业的生产过剩影响了新加坡的支柱产业制造业。
1999年第一季度,经济显示了1.2%的适度增长,主要源自制造业的强劲反弹。伴随制造业产出的急剧增长,第二季度的增长前景看好。记录显示强劲的第二季度的增长将达到14%,主要归功于电子和化学部门的良好表现。这使得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今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可以达到5%以上,而早些时候的估计为3%到4%之间。
新加坡的迅速复苏的部分原因在于政府针对地区形势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引入了旨在最终提供新加坡产品成本竞争力的一揽子节约成本措施。新加坡的5000多家的跨国公司的持续投资也有助于经济的复苏。许多公司甚至决定将地区或全球的总部设在新加坡。加德(Caltex)公司,财富500家公司之一,已经将其总部设在了新加坡。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有稳定的基础,如高储蓄率(其雄厚的外汇储备达1200亿美元),超前的商业法律框架,世界一流的海空运输和电讯基础设施,以及对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强劲支持。与将新加坡转变为知识、思想、创新与发明的关注的中心的设想相结合,这个城市国家仍然是经商、投资和就业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