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布拖大凉山下的彝族祭火人家
布拖,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测克山下,境内山水相连,东、南两面是汹涌的金沙江,隔江与云南相望。布拖为彝语“布特”的译音。“布”指刺猬,“特”指松树。作为大凉山彝族阿都聚居的腹心地带,曾经是奴隶主土司的属地。早在东汉初期,彝族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在长达19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布拖的彝民一直生活在半原始半封闭的奴隶社会。这种原始、封闭、黑暗而又落后的生活状况,直至1955年3月建县,才得以改善。在布拖,火把节被俗称为“都此”,它不仅是布拖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更是将一个消除灾祸、祈祷丰收、祝贺吉祥、宴请宾朋、畅叙爱情融为一体的盛大节日。布拖彝族火把节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左右择吉日而定。
美丽的风景线——黄布绸伞
6月20日,布拖火把节开幕的前两天,火把场里歌舞排练正在进行。这天排练的节目是《迷人的阿都风情》。随着一阵悠扬的音乐响起,一个个撑着黄伞,身穿各色鲜艳民族服饰的彝族女孩,列着长长的队伍,从广场的四个方向鱼贯而入,最后组成了一个个由红、绿、蓝、紫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圆圈。在不断变化的音乐中,黄伞在女孩手中或上或侧地旋转着。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一把把黄伞最后变成了一个个金光耀眼的光环……
手持黄布绸伞的美丽彝族女孩
在布拖,黄布绸伞,既是挡雨遮阳的日常用具,同时也是女孩随身必带的饰物。因此,在火把节期间,无论是走在大街或小巷,或山上、坡下、田野、江边,黄伞似乎永远是低头不见、抬头必见的一道风景。它就像是一个个美丽符号,如影随形地在每一个彝族女孩的身边,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视觉。据说,布拖过去是没有黄伞的,人们挡雨都是靠身上的蓑衣。上世纪70年代,县区供销社偶然进了一批其他地方滞销的黄伞,出乎意料的是酷爱黑色的布拖彝族,竟然对黄灿灿的雨伞情有独钟,一时间,黄伞成为了布拖人竞相购买的紧俏物品。女孩都以能拥有一把黄伞为时髦,久而久之,黄伞也就成为布拖女孩必备的饰品。
夕阳渐渐西下了。广场内,黄伞依然在飞旋。晚风吹来,坡上炊烟袅袅,大片大片的向日葵迎风摇摆。静静地在乱石坡上牧牛的几位彝族人,如同一幅被定格在黄昏之中的油画,显得是那么的恬淡而又安宁。远处,彩霞满天,归鸟成群。
黄昏彝族牧牛人
三个女孩的火把节
“春风还没有来的时候,羊儿的绒毛已经闪动起来;火把节还没有到的时候,姑娘的心早跳起来了。”为了参加火把节,彝家的男女老少纷纷换上节日的盛装,尤其是那些和索玛花一样漂亮的彝家姑娘们更是为穿着打扮煞费苦心。
农历6月22日,布拖火把节的第一天。为了参加火把节,家住镇东南边的苏呷联日的两个女儿便早早地起床了。大女儿叫此作,今年19岁,前天刚接到四川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因此,这几天无论做什么都显得特别的勤快、懂事。显然她已把今年的火把节看作是点亮她人生希望的一次洗礼。小女儿此活,今年才16岁的她看上去要比姐姐壮实许多,黑黑的脸蛋上始终洋溢着一份天真。苏呷联日是布拖镇民政局里的一位干部。今天开幕式有许多迎来送往的事需要他去处理,因此,吃完早饭,他就匆匆离家走了。苏呷前脚刚走出房门,后脚外甥女日扎就溜了进来。日扎是来约两个姐姐一起去参加演出的。
9时整。当阳光穿过测克山脊,把整个火把场映照得一片金黄的时候,开幕式大型团体演出开始了。第一场是《神奇的节日》,而此作三姐妹则是余下三场《迷人的阿都风情》、《多情的朵洛荷》、《明天更好》中众多演员中的三位。对于接下去的选美比赛,此作似乎非常有信心。问她信心来自何处时,她抿了抿嘴笑着说:“我是美人,选美当然能赢了!”按照我们的选美标准,她们三姐妹应该都算美人,但自己说自己是美人,一定有她的理由。于是,我反问她,美人的标准是什么?“有美人痣的人当然就是美人了。你没有看见我的眉心有一颗美人痣吗?”说完她的脸上浮泛起了一片红云。
迷人的朵洛荷
10时30分,选美比赛开始了。选美比赛的场地就设在火把场对面的大草场上。比赛以各乡村为一组,选出二三十名美女,身穿统一的服饰,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圆圈,边走边跳“朵洛荷”舞。“朵洛荷”,彝语称“冬洪”,是特定在火把节活动中举行的传统歌舞。参加选美比赛的代表队共有二十多个,此作三姐妹所代表的是布拖镇区代表队,选手是清一色的大红绣花的衣裙。一会儿,选手全部到齐了,队伍开始有节奏、有次序地按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同时,一位女孩开始领唱,其他女孩则跟着她唱。“朵洛荷,好斗的公牛哟,快到草坪来打斗,今年不把威风显,明年啊!犁地的抬杠就要架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