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巴舞 -
【关键字】国内旅游
热巴舞
关于热巴舞的由来,有一个很戏剧化的传说——
在修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圣地类乌齐查杰玛大殿时,工匠们遇到了妖魔的阻挠。他们日晒雨淋辛苦修筑的房子,到了晚上便会被妖魔鬼怪蓄意捣毁。正当人们束手无策时,查杰玛高僧桑吉文想到了一条妙计。他请来丁青热巴舞者在建筑工地上表演热巴舞。他们奇迹般地在“天上结绳,在水上建起曼荼罗”,以精湛的技艺、活力四射的舞姿,使妖魔鬼怪神魂颠倒,忘记了对大殿的袭击。舞者迷惑了鬼怪,工匠赢得了时间,建起了气势雄伟的查杰玛大殿。
过去,热巴舞的舞者以流浪卖艺谋生,且大多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因此被誉为“东方吉普赛舞”。2006年6月,丁青热巴舞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终于走出神秘的雪域高原,有机会在城市街头展现她的风采。
“热巴”是藏语的音译,人们对这一词有3种不同的解释:一是“破碎如丝的表演服饰或布衣”;二是“表演者如穗的发辫”;三是“演出时表演者腰间悬垂的网状绳穗”。“热巴舞”以由铃鼓舞为主,伴有舞蹈、朗诵、戏剧、杂技、气功、武术等片段,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舞者腰间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现柔,潇洒自如。
铃鼓是热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分9种鼓点,根据鼓点节奏的不同来表演舞蹈。在表演中,男持铜铃,女执手鼓(因而热巴舞又名"铃鼓舞"),绕圈走动,翩翩起舞。铃鼓声声节奏鲜明,随着曲调和情感的变化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节奏徐缓,铃鼓间响,清声幽远,似深箐山溪,原野牧铃铛;节奏急促,钹鼓齐鸣,轰轰烈烈,像急流奔涌,高山雪崩。
舞时,男女人数相等,由领舞人扮主要角色。在铃鼓声中,通过跳、转、翻等动作,圆好场地,招来观众,然后男女演员上场。热巴舞共分12段,每跳一段前先念一段词,大意是颂扬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菩萨等。所演节目最少不能少于9个:《颂天地,拜四方》、《太阳、月亮、星星》、《鼓声传扬,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吉友、迷拉师徒斗法》、《乌鸦吹大话》、《吉友,迷拉下神山》、《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送神佛、贵宾》。
男子的技巧表演更扣人心弦,它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纯情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英雄气质。如表现动物形态的“兔子跳”、“扭身跳”、“走矮子”;表现技巧和技艺的“磨盘腿”、“单腿挎转”、“摇铃蹲转”;还有表现嬉戏与体育竞技的“摔跤角斗”;表现气功内容的“尖刀刺腹”、“夹刀旋转”、“滚牛角尖”等动作。
舞蹈开始时动作轻缓,慢慢进入高潮部分。表演者很讲究单腿旋转和各类蹦子、串身翻等动作。男子仿佛雄鹰一般单腿跨转,腾跃飞旋,展现了热巴舞节奏激烈紧张,表情丰富,英武豪放的特点。
女子一手拿弓鼓槌,高举头顶,热情欢舞,犹如孔雀开屏。“带鼓平转”、“猫跳翻身”、“正反转”等动作变化多端,情绪灼热。女舞者极富表现力的大裙摆上下翻飞,鼓点阵阵,将整个舞场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快乐的情绪向观众们传递,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热巴舞者飞扬、洒脱的激情。
丁青热巴舞有窝托、康沙、伽措三大流派。流传于丁青觉恩一带的窝托热巴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技巧高难,会插入“腹上破石”、“夹刀旋转”等绝技,但目前“香火”已断,无法展现真颜;康沙热巴至今仍活跃于昌都境内,其传统节目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等,同时穿插一些弦子舞、卓舞及男女对辩(相当于滑稽相声)的表演;流传于丁青色扎一带的伽措热巴,特色是弦子与热巴嫁接,边跳边拉艺人自制的二胡,舞姿优美。3种热巴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均以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和高难度舞蹈造型闻名于世,其音乐淳朴明亮、奔放流畅,内容多是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