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的来龙去脉
新华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钱春弦)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将每年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设立“中国旅游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促进国民休闲福利的一件大事,并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缘起于民间呼声,立足于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未来,将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体现了多方面的成熟考量。
温饱后而观山水:源于民间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并一度被视为“奇思妙想”。随着假日旅游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发展,来自民间的“奇思妙想”逐渐汇成一股强大的呼声。
2009年末,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来自民间的“设想”,终于变为国家“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教授说,从一个民间的想法,变成专家的共识,引起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视,最后国务院批准设立,这个过程体现出旅游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体现了国家对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努力。
荣获“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之一的旅行家李存修认为,由于我国旅游事业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的认识和10年前不一样了。现在,全民对旅游都有一个新的比较深入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确立也是产生“中国旅游日”的一个前提和背景。如果群众不参与,也很难产生“中国旅游日”,这也充分说明群众对旅游的认识有了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认为,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如今旅游的观念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以前大家还主要在为温饱奔忙。虽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旅游传统的大国,但是在长期经济贫困的时期,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个问题。如今,经济崛起,各种文化活动活跃,是支撑设立“中国旅游日”的重要社会原因。
旅游日的文化内涵
北京中华世纪坛长长的甬道上,排列着40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其中就有徐霞客。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是《徐霞客游记》开篇第一句。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纪游历程。“癸丑”是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这年阴历“三月晦”是公历5月19日。就是在“俱有喜态”的“5 ·19”这一天,由家乡江苏江阴出发的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开始28年征程,直到云南丽江终止。写出《徐霞客游记》这样的“千古奇书”,被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在于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文字,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予以逼真的描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等方面,完成了开拓性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把“5 ·19”定为“中国旅游日”正是为了纪念徐霞客以及他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李存修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这个旅游不仅仅是狭义的旅行社的团队旅游,而是人类的迁徙、流动、活动、旅行。大旅游的发展,其实是助推了各种信息、文化的传播。
2011年恰好是中华文化主题旅游年。时代进展到今天,人类如何生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如何提高人类自身人文与科学素质,依然是重大文化命题。徐霞客及“徐学”研究,将在“中国旅游日”的基础上获得全新的动力,我国旅游业的人文大基础与终极大方向也将不断深化。
世界旅游大国之路:面向未来
国内人均年出游超过1.5次,入境旅游位居世界第三位,出境旅游为亚洲蝉联第一。“中国旅游日”诞生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端,“十二五”开局之年。作为世界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突飞猛进、举世瞩目。
“中国旅游日”的产生,体现了人们对旅游业独特强大带动促进功能的认识:旅游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增进了交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公共假期已有115天,国民旅游意愿逐日攀升,按照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旅游业已进入新一轮的强劲发展期。这一朝阳产业对于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具有深远意义。
凯撒国旅总经理陈小兵说,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经受“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等考验过程中,旅游业都发挥了提振信心、刺激消费、逆势增长、扩大内需的作用。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逐步成为一个社会共识。
“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是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跨越征途中新的里程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从现在算起,可以想见,当经过3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我国基本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之时,‘中国旅游日’的里程碑标志将更加鲜明。”携程旅行网副总裁郭东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