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夜市盛名之下问题多 摊贩与警察“默契游戏”
台湾夜市一景
虽然台湾夜市闻名国际,各项指标都是热闹非凡,赞誉无数,但是其实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下,并非没有问题:占道、油烟导致住户投诉不断,这让官方头疼不已。要发展,还是求稳妥;因势利导创造奇迹,还是大力取缔还平静于民?路边摊与住户的矛盾,让“政府”行使公权力时左右为难,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手腕。
“取缔不了”的路边摊
夜市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和乐趣,但夜市里摊贩和人潮聚集,造成大量的占道、污染、卫生问题,附近居民抱怨不已。尤其在一些老城区的人流聚焦地,存在着自然成型的夜市(像厦门的定安夜市),这些夜市因为深入居住腹地,人潮与居民出入混合在一起,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
在台湾就有例子,台湾基隆市交通旅游处长王圳宏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说,最特别的情况发生在台北师大夜市。
师大夜市附近为文教区,当地住户大多是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生活质量,不断检举陈情,官方不胜其扰下,1989年曾派出警力大力取缔,清除了师大附近路上的摊贩。
但围追堵截不是办法,这些摊贩又转进附近巷弄里的龙泉街,愈聚愈多,各种小吃异味让原本富有特色的龙泉街服饰店失色不少,从而引发店家新一波抗议。
“遇到问题时,‘堵’不是办法,社会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我们要学习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化解矛盾于无形。”在此前的采访中,阿里山风景区管理处副处长方正光的一席话,让人印象深刻。
引导路边摊变观光夜市
因为夜市与民生休戚相关,在路边摊合法化过程里,许多问题都需要管理者“艺术化”处理。
在台北著名的饶河街观光夜市规划的同时,时任台北市长的许水德,在一次巡视以当街宰杀活蛇著名的华西街时,看到华西街摊架简陋、排水不良,也决定将华西街打造成观光夜市。
为了不辜负政策利多,华西街的摊商自治会代表自掏腰包,前往日本阿佐谷商店街参观,回来后即计划仿照日本商店街的模式改建。此后,华西街146名摊商共同出资2400万元新台币,盖了一座全新的顶棚,并改善排水设施、消防设备,还在附近的广州街、桂林路入口处,兴建了3座高耸的中国式牌楼,沿路悬挂仿古宫灯。
经过一番收拾打扮,华西街丑小鸭变成天鹅。
1987年,华西街观光夜市盛大开幕,因为附近有台湾一级古迹龙山寺,华西街迅速成为吸引岛内外游客的旅游观光胜地。
一楼与二楼的利益纷争
不料,华西街观光夜市成立一年后,就有民众向台湾“监察院”检举,那座由摊商花钱兴建的棚架是违建建筑。
一边是“政策利好”,一边是“违法建设”,在“人治”与“法治”的两难之间,台北市政府经过一番认真思考与取舍,以“临时性建筑物”的名义化解了违建问题,保住了华西街夜市的繁荣。
但此后,台北市对以“观光夜市”之名将摊贩“就地合法化”的模式转趋谨慎,所有申请案都就此打住。
在合法化路边摊的同时,如果争取到当地住户的共识,并利益同摊雨露均沾,是否能得到更多的认可呢?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也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