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看涂鸦事件内人士称“并非罪大恶极”
2013-05-29 00:00:47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中国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涂鸦”一事在国内舆论场闹得沸沸扬扬。神庙浮雕上的几个字27日已被清除,但此事引发的余波仍在发酵。《环球时报》记者就古迹保护问题采访了埃及旅游局有关人士。
《环球时报》记者在埃及工作生活多年,涂鸦现象在这里并不少见,只是涂鸦地点通常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比如电线杆、大桥护栏等处,极少见到有人在文物古迹上随意写画。埃及旅游局负责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的萨伯利处长告诉记者:“埃及人的文物保护意识从小就比较强,从某种程度上说,埃及人靠旅游业吃饭,当地人都有保住这个‘金饭碗’的意识。其次,埃及有《文物保护法》,监督民众呵护文物。”
萨伯利向记者介绍,1983年颁布实施的《埃及文物保护法》第三章“刑罚”第45条规定: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判处3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拘役,并处100埃镑(1埃镑约合7元人民币)以上500埃镑以下罚款,这些行为包括在文物上张贴广告、宣传画;在文物上书写、刻画或涂抹;因玩忽职守造成文物损毁,或造成文物部件拆散……2010年1月,埃及议会又通过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尤其上调对包括涂鸦在内的不文明现象的打击和惩罚力度。
记者发现,埃及官方对中国学生涂鸦一事并未发表有“分量”的评论,只称这件事是不对的、不道德的。埃及当地媒体对此事报道也不多,态度与官方基本一致,未出现过激言论。
埃及是文明古国,巨大古迹随处可见,为它们套上保护罩并不现实。记者在几乎所有重要文物景点能都看到大批“旅游警察”。这些警察不仅要保护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要监督本国和外国游客,防止他们在文物上信手涂鸦,或有任何破坏或盗窃文物的举动。一经发现,旅游警察有权依法严惩。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一名负责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保护文物是所有埃及人的意愿,因为在埃及境内的文物不仅属于埃及,也属于全人类,是人类几千年历史和文明的结晶。”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部门人士说,到埃及旅游的外国游客,每年达数百万人,他们给埃及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中国学生涂鸦并不是一件罪大恶极的事,没有给埃及文物带来致命伤害。但他也表示,“此事提醒我们,对待外国游客,不能只看重他们为埃及带来多少利益,也要提高他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宣传埃及保护文物的法规。”
旅游业一直是埃及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0年埃及的旅游业收入达125亿美元,外国游客总数达1480万人。2011年年初发生“革命”后,旅游业的红火局面一落千丈,2012年到埃及的外国游客只有980多万人,旅游收入降至88亿美元。据悉,到埃及的外国游客主要来自欧洲,约占40%。中东和阿拉伯国家到埃及的游客占15%。中国赴埃及游客最多时一年达12万人。萨伯利在采访中对记者坦言,中国游客在赴埃及游客中排不到前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