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查济 隐逸在江南水乡里
2013-06-24 18:00:27
东晋时期,五柳先生陶渊明曾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这样的场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放下手中的诗书,抬眼望去,尽是高楼林立,一派钢筋混凝土的森林,终不觉诗中所写是为哪般。
查济日出 从南京禄口机场一路马不停蹄地驱车,前往位于安徽泾县的查济。走进古村,突觉城市的喧嚣灰闹被一阵风也似的,卷没了。眼前的查济像是一位闲逸的老者,在时间的滚滚长河中打了个盹,恍恍然,仿佛千年未过,让我们这些远道的人,无不望着他历史的背影。
查济如画 查济古村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村内有岑溪、石溪、许溪三条小溪穿村而过。其中主流许溪河两岸,是商家、经济、文化中心。溪左岸为纪念查济人祖籍为山东济阳府,名“济阳”,溪右岸以姓为地,为“查村”,两岸合为“查济”。明朝三品官员查绛随附诗云“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
整个村寨依山而建,又沿着许溪两侧铺陈而开。我们“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不知不觉已走入古镇深处。
查济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浅灰的马头墙和黝黑的屋瓦成片铺陈着,掩着古宅花岗石的门框。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也都有着“一”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子极少,多在高处,但采光通风都很好。查姓原籍在山东因避战乱南迁,一支去了浙江海宁一带,一支就到了皖南泾县,所见所感的当年十几座祠堂,就都是查姓的分支。
查济古村落 古村中民居住宅、祠堂庙宇、宝塔牌坊、桥梁古墓等许多建筑上的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他们出现在任一座建筑中,亦或是石狮、石鼓,亦或是角兽、脊饰,或为梁坊、斗拱,或为雀替、檐栏……神龛佛像、家具杂件、民俗饰物等,也无一不靠“三雕”增其光辉。尤其那些阔绰讲究的建筑,更是“一宇之上,三雕骈美”。
雕饰题材涉及广泛,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人文气息浓郁的历史故事、传奇演义,都被一一记录在镌刻的痕迹中,环望去,俯仰皆是,美不胜收。看着在古居中的村民,在自家房中院内走来走去,悠然自得,觉得很生活,可又像极了电视剧。我捧着相机,巴不得眼前的一切旧一点,再旧一点。不需构图,眼所触及之处都那么入画。
沿溪而行,玩味着迂回的巷道、历经岁月风蚀的青石板小路,欣赏着小桥流水旁浣衣的妇人,濯足的少年,没想到自己也不经意成为这幅徽韵水墨画的主角,被写生的学生们定格在画布中,由得画中的我无限沉浸,浮想联翩。
据说查济是中国最大的古民居群,绵延十里,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查济建村之初,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形成了“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精巧格局。整个村子的布局显得有些零散,数不清的巷子像迷宫一样,经常会让人不知身在何处,但仔细探索,又能发现这些巷子是处处相通的,七弯八拐总能走出去,清一色的被磨得溜光锃亮的石板路像血管一样给了这些小巷生命力,从古流到了今天。
摄影师们的最爱 经历过太平天国与文革两次毁灭性的破坏后,查济至今保留着明清老房子200多幢,祠堂5座,古庙3座,古桥30余座。借用《红楼梦》中《杏帘在望》一诗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陵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如今,这里大部分房子都住着新一代的查济人,我们这些游人也可以迈过高高的门槛,到居民家中随意参观,夜不闭户的当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好奇。他们会给你一个善意的微笑,更多的主人会无视你的存在。若是你主动搭讪,他们会与你聊天,碰到好吃的,他们也一定会给你尝尝。村民告诉我,查济能保存到现在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将老房子推倒重盖。对我们游人来说,却是一件十足的幸事。
如此景致,难怪诗仙李白受查济人查师模之邀,来到查济游历栖息,一连数日因流连而忘返。直到校书郎携茶带酒来款待他,他才如梦方醒,随即挥毫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图/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