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游记_成都攻略
2012-11-12 11:01:12
你知道吗,在中国西边有一座城市,它的名字2000多年未曾改过,这个城市就是---成都。成都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20年前初来成都,我便被震撼了,觉得在祖国的腹地,大山深入,会有一座如此之大如此繁华的城市。我喜欢成都,安逸的人们,巴适的美食,恬淡的景色,无不吸引着我。之后,我爱上了这座城市,来了很多次。
到过许多次成都,总是阴差阳错没有到都江堰去看一看,这次终于可以成行。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便来到了都江堰,还没有进门,右侧的南桥的雕梁斗拱便吸引了我。
南桥是清代丁宝桢负责修建的名曰“普济桥”,横跨宝瓶口的出口,是一座极为美丽壮观的廊桥。提起丁宝桢大家可能不知,但提起大名鼎鼎的“宫保鸡丁”谁人不知呀,此人便是这道菜的创造者。
都江堰是我国唯一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进入都江堰景区不远有一喷泉形态独特,这里摆放着竹笼、马叉、卧铁当时修建堤坝的三种主要设备,我们的先辈,就是用这样很简陋、很原始的的材料修建起了这世界闻名的不朽名筑。你能不感叹先辈的智慧吗。
沿着主道径直向前,这两块模样怪异的石头吸引了我,凑近一看,哇,不是石头是木头,是当地特有的乌木。此乌木源自商代,所谓乌木是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炭化过程形成乌木,故又称“炭化木”。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大道的尽头是一座庙宇,唤作“伏龙观”,里面有李冰的石像,是李冰降住了岷江肆虐的水龙,让它为巴蜀地区的百姓造福。
中国历史上治水的人物有两个,一是传说中的大禹,另一个就是李冰,“功追神禹”我看不为过。他留给后人的功德是实实在在的,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并且一直至今,亘古之中孰人能比?
这是当时清朝同治年间成都知府所书,我看有井底之蛙的感觉,成都在未修都江堰之前基本上是一片泽国,就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才有了四川2000多年的丰泽,现在世界都公认都江堰是“世界水利文明的鼻祖”。怎一个“川西第一奇功”能蔽之。
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三大工程环环相扣,相互支持,各尽启用,才保得成都这天府之国一方水土平安度过2000年。
我首先来到了鱼嘴分水堤,这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是把汹涌的岷江一分为二,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已经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工程了,当年李冰父子修建的是后就是用的先前看到的竹笼和马叉。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看到这,谁不感叹,我们的老祖先简直太聪明了。
沿着鱼嘴的堤坝向飞沙堰走去,途经一座索桥-----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飞跨湍急的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
飞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因势而为、因时而为、借力打力、化被动为主动,李冰父子的治水理念颇有周易太极风范。
飞沙堰的一侧便是宝瓶口,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碓开凿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宽约20米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碓”
从伏龙观远眺鱼嘴,一个多么简单多么不起眼的建筑呀,就是这个建筑,却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聚无形于有形之中,看似简单,实际作用非凡。记住这个人吧----李冰,是他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是他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到汗颜,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哪一位大师做出了能比他更为先进巧妙的水利工程呢?
这座塔是2008年地震之后新修的,说是镇得住当地的邪气。不管怎样,人心是向善的,有这座塔在这,风景还是不错的。
从都江堰出来一路杀回成都,到了我每次去成都必须去的地方----武侯祠。为什么我每次来成都都要到武侯祠呢,呵呵,因为这里供奉着刘家的先人。也是三国文化的核心。
武侯祠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武侯祠始建于唐代,与刘备的汉昭烈庙相邻,明代重修的时候将君臣二人重新合并,先君后臣,现在的建筑是清康熙时期重修的。
大家看“明良千古”,“明”字偏旁是“目”而不是“日”,为什么?康熙时期,大兴文字狱,和明朝沾边你还想活吗?
一进正殿,这里供奉着汉昭烈帝----刘备,蜀汉虽未能统一中国,刘备也未能实现光复大汉天下的宏愿,虽偏安一隅,但也延续着大汉刘家最后的光芒。刘备的左右两厢供奉着他的两个兄弟,说实话我最钦佩的就是这个,做兄弟做到“刘关张”这样,就是千古佳话。
穿过汉昭烈庙来到武侯祠,不同时期不同人物题写的楹联匾额随处可见,作为三国文化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都曾游览过武侯祠,这个匾额是郭沫若题写的。
跨过大门,回头一望,悬挂着又一块武侯祠的匾额,是我们共和国的第三任主席李先念题写的。
三义堂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烈匪异人”这事老哥仨一生的经历和后人对他们的评价。
静远堂里供奉着诸葛亮他老人家,这人简直是太有才了,在政治、军事、文学、发明等方面都很有造诣。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隆中对》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定,《出师表》壮志未酬身去五丈原”。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一个悲壮型的人物。“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灭,木牛连弩天府三十年”,文韬武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沿着武侯祠的小径静静的走着,突然看见两只黑天鹅,高傲、优雅、美丽,在池塘中悠悠的踱着,若无旁人。我突然感到周边都静了下来,似乎很配合这两个绅士,我耳边又似乎想起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走进一个院子,这里面展出的诸葛亮一生的经历和发明创造,六出祁山,木牛流马、防潮防鼠的粮仓、一弩十矢连弩机,诸葛锁等等,说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出了院子,见到这悠长的竹径,很幽静,很肃穆,通向哪里?
神兽左右两侧排开,翠柏林立其中,远处一个大门正中央矗立着一块石碑。惠陵到了。
比起其他皇帝的陵墓来,惠陵显得很不起眼,很不壮观,这往往是身处战乱年代的帝王们的悲哀,眼前的事情都那么纷乱,哪还顾得上身后的事情。
拜过惠陵穿过这个小门,来到了一个展厅,那里全面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文化,对于喜好历史的人来讲很是受用,我来过很多次,从小又喜好历史,因此这里对我很有吸引力,不光如此,每次来还有一样东西吸引着我……
就是这本刘氏大宗谱,作为刘氏的后人,也许我们离刘备他老人家太远了,我们也没有必要背负着光复刘家大业的虚名责任,不过,无论哪支哪源,作为刘家的后人拜见自己的先人都是应该的,我想无论是刘家还是李家、张家、王家……,对自己祖先的敬仰,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全球华人同根同族,天下一家。
从武侯祠出来,隔壁便是人声喧闹的锦里。成都有两个人造翻新的景点,一个是锦里一个是宽窄巷子,都是在上海新天地成功后追随的产物,说实话人气不错,但是我对此不太感冒,人工雕琢的成分太浓,失去了文化沉淀的底蕴。
在锦里随便走了走,大多是外地的游客,旅行团愿意把游客往这里领,既有名气,又没有门票,节省成本。游人们也不过是在这里的极不正规的铺子里,花着极不靠谱的价钱,品尝着极不正宗的成都小吃。要想感受成都特有的市井风情,那你还是到成都的小巷子里去吧,那里有成都的小吃文化,成都的茶文化,成都的龙门阵,成都的麻辣,成都的风情。锦里嘛,看看就算了。
一看有时间,便驱车赶往“杜甫草堂”。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拜访一代文豪的住所,要有些诗情画意的意境才够味。这小雨来的正是时候。
细雨霏霏,耳边响起“高山流水”的古琴,“听秋轩”里当地的老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一切都那么安祥,于是我放轻了脚步,放空了心情,顿感通身沉静,杜老人家,我拜访您老来了。
穿过听秋轩,右侧有一个池塘,与小雨一起敲击着诗一般的节奏,抬头一望,突出一座塔,他好像也被这诗情画意吸引,从树丛中探出头来,朝这边悄悄一窥。
草堂人不是很多,能够让我静静的欣赏,静静的感受,杜甫当年为躲避“安史之乱”流寓到成都,满腹经纶无人可识,只能一人静静的在这荒郊做一孤凉的愚公。
春夜喜雨,高山流水,细雨纷飞,竹枝摇曳,小溪涓涓,音符跳动,在配上诗人的满腹经纶,精美诗篇会像这流水不断涌出。杜甫在成都四年,一共写了240首诗。怪不得呢!!
成都已进入夜色,我也完成了一天的游览,漫步在府城河畔,若有所思,若无所思,时而听到酒吧的欢笑声,时而听到河水的潺潺声,时而听到小狗乞怜声,时而听到川剧的高腔声,时而听到汽车的喇叭声,这就是城市的交响曲,这一天即将过去,就像今天,我从历史走向未来,必须经过今天,只有善待今天,我们才会有可回味的历史,才会有精彩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感谢您读完这段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