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旅游

皖南碧山村 我的前世故乡

2013-07-16 15:00:44

  有些地方去了之后就不会再去,有些地方却一去再去,就像皖南的碧山村,短短几个月,我竟去了两次,以后肯定还会再去。某种程度上,它就像是我前世的故乡。

  去年6月,我和朋友钱小华、陈卫新去了这个皖南的小山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古朴、清静的地方。记得那天中午在泰来农庄吃完饭,村里的长者汪老师、姚老师带我们登上顶楼阳台,虽然是下午,给我们仍是清晨的感觉,眼前秀美的小山村被群山环绕,远处山峦是一片蓝色的雾气。碧山最吸引我们的是那种乡村的古意,比如云门书院的那座白塔,比如像曾公祠、汪氏祠堂这样的古建筑。那天黄昏,两位老师带我们去了那座古老的祠堂,吱嘎一声大门打开,只见成群的蝙蝠在天井里盘旋,刹那间竟有电影《哈利·波特》的感觉。据说,这座古老祠堂很快就会修复为先锋书店所开的碧山书局,让老祠堂真正“老树开新花”,这是钱小华、陈卫新的梦想。

即将修复为碧山书局的古老祠堂

  第二天清晨,我在晨曦的鸟鸣声中醒来,窗下听到楼下溪水边洗衣女人相互聊天声,虽是皖南土话我不太听懂,但却是如此悦耳动听——真是皖南好声音。我曾有过在深圳两年的漂泊经历,那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城市,始终让人活得很紧张,生命就是干枯的,没有接地气。后来回到故乡,回到南京,回到自然,内心才慢慢安稳下来。

  碧山村离黟县县城只有几里路,在它的周围有旅游风景区宏村、西递等地,也许正是这些地方的光芒遮挡住碧山,让它竟有了大隐隐于市的庆幸,碧山村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被开发,相对保持了农耕文明、自然生态,以及淳朴的民风。

  那天吃完早饭,我们三人继续去村里转转,村里特别宁静,抱着孩子的妇女,上学的孩子,小街上自由散漫的狗。沿街还有供销社、卫生所、碾米厂、理发店。由于我曾随小学教师的父母在一个乡下小镇度过了童年时代,所以这些场景令我特别亲切。

  小街上的村民都喜欢捧着饭碗在家门口吃早饭,钱小华从小生长在农村,因而对土地、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记得他那天带我们与村民搭讪了一路,还“张家长、李家短”地去串门。比如在朱村长家里,我们又吃了一顿早饭,还逗了他家会说碧山话的八哥。他家那位5岁小孙女,捧着饭碗像跟屁虫一样跟着我,以致我后来回南京看照片,发现图片里都有她的影子。

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天我们还去了碧山小学丁校长家里,如今已经退休的他,平时在家就是读书看报,练练书法,种种菜园。他家的菜园里有一片青绿竹林,瓜果蔬菜一片生机盎然。说起他种的菜蔬,丁校长是如数家珍,脸上更是喜气盈盈,后来我们三人轮流与丁校长合影,有句话我们没有点破——这种生活就是我们非常向往的“陶渊明生活”。后来,我们还去了在村外的碧山小学旧址,站在那座废弃的学校面前,我的眼睛有点潮湿,那些教室、那个操场以及墙边那些无名野花,正是我梦中经常浮现的童年场景。

  我们在村外迎面还遇见一群上工的男人,他们赶着马车,扛着农具,远远望过去就像是一群雕像,有一种阳刚之美。在中国许多村庄,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很少像这里显得生机勃勃。

  去碧山村,不得不提著名的猪栏酒吧,其实名为酒吧,实为“吃喝住玩”为一体的乡村客栈。这个酒吧是上海诗人郑小光夫妇开的,因为他们太爱皖南乡村的风景,几年前夫妻俩就来这里买了老房子,并按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装修。记得那天我们去他第三家酒吧时,工人们正在忙碌,这座老房子原来是“碧山油厂”的旧址,郑小光要做的就是原汁原味地保留,比如厅堂天窗下面“人民公社好”几个红油漆大字,比如院子里那个巨大的榨油的石碾子,比如那个用于生产的工棚,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符号,承载变迁的沧桑岁月。

猪栏酒吧

  郑小光说:“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徽州的文化,这是我在装修中最大的体会。”那些老房子、老家具,老物件,只有你真正接触他们,才会懂得那些经过岁月之后呈现的光泽,比如低调、内敛、不张扬、实用。虽然是旧物,但依然是有温度有感情,启迪人心。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再次去了碧山村,又去了已经装修好的猪栏酒吧。这次郑小光不但带我们去了酒吧外面的山泉小溪(可以在这里散步遐想),还邀请我们在酒吧平台上喝茶,这个平台设计真是很过分,一直伸到油菜花地里。

  那天下午,我们几个人在平台上喝茶,春天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视线里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闭上眼睛坐在这里你什么都可以不去想,什么都不去做。这时候,我才领悟到郑小光的微博名字:“懒汉小光”——此时此刻,做一个懒汉是多么幸福!

在酒吧平台上喝茶

  郑小光告诉我,上次有几个老外来这里,喜欢从早到晚坐在这里喝茶聊天。因为从这里可看见村民们在田野里收油菜籽,割草,挑担子。黄昏时分,牛羊晚归,远处炊烟升起——这正是原生态的中国乡村农耕文明的图景。

  记得那天我们去猪栏酒吧的路上,当地小车司机突然停了下来:只见车窗外面一匹漂亮的棕色的马脱开缰绳,在田埂上飞奔,那种奔跑起来的姿态非常优美,在它的后面有两个男人大声吆喝追赶,几分钟后终于把它制服——原来它受不了拉犁耕地,来了几分钟的“自由大逃亡”。

  果真我们在回来路上,看见这匹棕色的马被制服老实地在田野里耕地,看到这一幕,我们心里有点挥之不去的难受、惆怅,甚至联想到住在城市里可怜的自己。

  记得那天离开碧山村,有个村民与我们挥手道别,还说了一句非常诗意的话:最深厚的友谊,总在别后!听钱小华说,这个老男人当年是城里下放知青,在这里娶妻生子,就没有再回城——也许他压根儿就没有想回去!(图文/博客:南京老克)

 

去旅游特价线路
相关文章
全国免费电话:4006968188旅游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