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旅游

祁门古戏台 乡村中的文化遗产

2013-07-17 16:01:25

  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村中戏台上演的一出出剧目,给全村老小带来了无尽的乐趣。直到现在,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庆祝寿,也同样少不了请戏班唱上一出。这一方平台,承载了中国乡村中的文化,也记录了乡村里的娱乐生活。

中国古戏台之乡

  在安徽祁门一带,遗留着11座古戏台,它们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祁门闪里镇坑口村更是有着“中国古戏台之乡”的美誉。村中除了一片基本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之外,还有一座会源堂古戏台。

  戏台平时是上锁的,不是不允许参观,而是怕遭到盗窃和破坏。大门的钥匙就在戏台旁村长的家中,若想参观,找到村长说明来意即可。不过村长是否在家,可要碰运气了。

  戏台并未设大门,这也算是会源堂的一个特别之处。门设在戏台院落的一侧,推门而入,是戏台一侧的厢房看台。会源堂是竹源陈氏分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享堂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前戏台、后祠堂是它一大特色。据介绍,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

会源堂

  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观戏楼及天井206.56平方米。前台为演出区,两侧厢房供乐队伴奏。台前两侧有楼梯与两侧廊式看台相连。有身份的坐廊式看台今称包厢,平民百姓则只能坐在天井中看戏了。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装饰考究华丽,它呈圆拱形,可以帮助演员拢音,起到美化与扬声的功效。

  爬上戏台的二楼俯瞰整个戏台,结构与四合院相仿,四面围合,中间是天井。天井下以青石板铺地。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以敲锣打鼓为重要伴奏形式,非常适合于室外表演,所以古今的戏台一般都是室外开敞的形式。

开敞的古戏台

  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硬山搁檩式,各种雕饰遍布戏台及观戏楼正立面,整个戏台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两侧观戏楼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斗拱。据说电影《大转折》、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曾在此取景拍摄。但是如今,愿意学习木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项手艺也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

  若干年后,当这些木头腐朽时,也许再无人能够维修。

雕梁画栋

  有网友说这里已经恢复了坑口剧团,逢年过节,这里又会唱起古戏、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乐曲余音绕梁,让这座老戏台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之中,继续见证着坑口村的春夏秋冬。

  距离坑口村不远,我们误打误撞的进入了磻村,村中也有一座古戏台,规模比会源堂小,保存程度也相对差一些,不过看门口的牌子,它也属于祁门古戏台群里的一座。

  戏台的正面被栅栏封住,往里看也没有通路,本以为是座已经荒废的戏台,但转弯之后却发现一道小门,与会源堂相似。有了在坑口的经验,我们很快便在古戏台旁边的一家中找到了拿钥匙的人。大哥很热情的把门打开让我们进去参观,村里很少有外人来,所以他的儿子也兴奋的跟在后面,好奇的看我们照相,却又害羞不敢和我们说话。

离坑口不远的磻村

  这座戏台同样是和祠堂在一起,名叫敦典堂。它小巧玲珑,面积86.2平方米,底层为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台板。大哥告诉我们,戏台在今年元宵节演戏之后坏了,台下的木桩断了两根,台面也塌了,需要修理。

  不过尽管戏台很多地方都需要修缮,但知道它还在使用之中,还是让人欣慰,因为一路上看到那些倒塌的房屋,都是因为人去屋空,才轰然倒地。

  戏台虽小,但木雕却一点也不含糊,与会源堂有些区别的是,这里的一部分木雕是彩色的。尤其是额枋上的“五福捧寿”及其它装饰。柱身为黑色,隔扇、月梁等为朱色,含有赣文化的浓郁色彩。这里与江西的浮梁毗邻,是徽文化与赣文化的结合部,敦典堂古戏台更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全国尚遗存古戏台约10万座,而2008年调查统计时仅剩下了1万余座。这1万余座中还有很多摇摇欲坠,濒临坍塌。也许某天,这些乡村中深藏的文化遗产明珠,就会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当中。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

  Tips:祁门古戏台分布于黄山市祁门县新安乡和闪里镇,共有11处。其中新安乡8处,包括馀庆堂古戏台、聚福堂古戏台、叙伦堂古戏台、大本堂古戏台、和顺堂古戏台、顺本堂古戏台、敦化堂古戏台、新安古戏台,闪里镇3处,包括会源堂古戏台、敦典堂古戏台和嘉会堂古戏台。这些古戏台风格各异、各具特色,是明清以来徽州古戏台的代表。

  (图文/博客:the_air)

去旅游特价线路
相关文章
全国免费电话:4006968188旅游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