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图书馆之旅 历史钟声不绝
2013-07-25 18:00:30
无锡县图书馆 钟楼,图书馆。矗立在市中心的这座标志性建筑,今天,正式有了新的名称——无锡历史文献馆。(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尔东)
印象里,崇安寺这一带,早已今非昔比,不复当年。商业浪潮席卷的喧嚣漫过每个角落。好在,钟楼依然,并且,如今摇身一变,是这么一个好地方。
应邀来参加开馆仪式。走进了几十年经常路过却始终没踏入的钟楼,内心泛起一丝微澜。
无锡县图书馆 1912年,无锡县图书馆在崇安寺三清殿旧址兴建,1915年元月开放,当时藏书15827册,是江苏省内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解放后,改为无锡图书馆。
阿炳故居近在咫尺。他是在三清殿长大的。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故居一带是曲折的小弄堂,宛如小鸡肚肠,密集遍布民居。弯弯长巷,破旧不堪,是去崇安寺菜场和公花园的必经之路。
无锡县图书馆 一楼,是展厅,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举办的近代无锡教育展,梳理清晰。
二楼,定位是“城市文化客厅”,主厅确实很有气派。看得出是精心的设计,包括摆设物品。我更欣赏两侧的阅历区,木桌上的台灯,我琢磨了一会,猜不出是旧物还是新品。附厅四间,吴文化厅、目前有私人赠书区;无锡名人堂,白色很是素净;工商文化厅,一排绿色台灯是民国式样;电子阅览室,便于网络阅读查阅资料。
二楼向会员开放。除了关注室内布置和陈列,我还询问了该馆的会员制,大致几类:对文献感兴趣的研究者,热心捐赠图书资料者,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士。
三楼,个人最喜欢,因为安静,也因为高阔。北边是精致的会议室;南面的大客厅,取名“管锥沙龙”,沙发是旧的,地板、墙纸、吊灯、窗帘亦是——这里仿佛保持了以前的原貌,幸运的逃过了“被装饰”,反倒随意自然。能感受到当年西洋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墙上只是钱钟书杨绛夫妇的黑白照片,他们读书的神态那么专注——有点恍惚,仿佛进入了钱家客厅,主人刚刚离开。
无锡县图书馆 地下室,是书库,没料到楼上空间十分高大,地下却低矮,逼仄。书架上二万多册书,历史、文学等为主。赵老师边向我介绍,其中有《四库全书》、《中华大藏经》等大型文献等,并不乏珍惜手稿。走马观花,目光快速掠过一排排书脊,直觉有无数好书。
不禁脱口而出:但愿有许多人来读、来研究。这么好的环境和图书资源,闲置就太可惜了。
文献馆作为区政府主管、企业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日后的生存发展之路将是充满探索的。目前工作人员仅2名,其中负责人赵老师是退休人员。在狭小的办公室,老人始终微笑着,筹备阶段,千头万绪的工作,我是深深知道的,很佩服这样的老人——一个人的晚年,与一座崭新的文献馆拴在了一起。现代城市,需要百年建筑,更需要地方文献和学术研究的宝库。
无锡县图书馆 临走前,感觉两手空空,就跟汤老师借了傻瓜机,把每层楼都拍了一遍。重上三楼,空无一人的老式客厅,是整个楼最对自己口味的地方。壁炉上方的镜子里,拍了渺小的自己。
日光从高深的窗子外射进来。走到窗边,望出去,是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的工地。
钟楼,深陷钢筋水泥的深重包围之中。如果从空中俯视,它是个都市的孤岛。
百年前的房子,今天仍然值得仰望,不仅是它身上的沧桑感,还有那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正出神时,浑厚的钟声在头顶响起。
掉漆的老楼梯,磨损严重,依然结实。在这幢全新的民国建筑里,多少有点不协调,但这就是岁月的痕迹。一级级,还将在漫长的时光里,在爱书人的脚步下,继续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