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攻略

西山:养育北京城的文人诗意栖居地(一)_北京旅游攻略

2013-01-06 14:00:09

 它是一座距离 北京市 区最近的山,与 中国的心脏相依相伴;它又是一座遥远的山,远离凡世,需要人们用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就是 西山。这大自然的杰作,是北京建城的基础,它养育 着北京城,荡漾着北京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情怀。在历史中,它是帝王的花园,是文人诗意的栖居地,是百姓的宝库。而今,西山更是丰富多彩,每种色彩都诠释着人 们对西山的喜爱。你走进它,你会在古钟的咚咚声中,在山泉的哗哗声中,在微风吹过黄叶的呼呼声中,聆听到一首首动人的西山赞歌。


颐和园 佛香阁

西山情节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西山”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名字,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座西山,单是见诸典籍、志书的著名“西山”就不下几十座。似乎只要是一座城市的西面有山,多数都会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西山”。作为中国的首都,古城北京也有一座西山,但它对于北京人来说绝不止是西面的山而已。

北京人对西山有种特殊的情结。对老北京人来说,西山为父,永定河为母,西山与北京是浑然一体的。西山为北京挡住了西北方向吹来的风沙,又将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带给了北京,滋润哺育着广阔的北京平原。没有西山,也就没有北京的辉煌。

西山自古以来就是北京人的向往之地,数百年间北京人就有着“东富西贵”的概念。即使在今天,在北京无限扩张的情形中,西山的房价依然很现实地证明着这个概念。

想要了解北京人根深蒂固的西山情结,需要理解西山在北京人历史及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西山秀美的风景吸引着帝王,也吸引着百姓。“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帝王们在西山修建了数量庞大的寺庙,祈求长生不老、国泰民安,而百姓们则前往西山寺院祈求多子多福。北京人在数百年中将对于生活的渴望寄 托在西山的众多寺庙中。经过时光的洗礼,这些承载着北京人渴望的寺庙直至今天依然是北京人心中的圣地。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之都,北京人敬仰文人,而北京的文人眷恋着西山。几百年来,历史的沉淀、人文的熏陶给西山这块风水宝地平添了很多魅力,使它与 北京城内的喧嚣形成剧烈的反差。究竟有多少文化名人得到过西山的身心庇护,实在是难以统计。从元代的熊梦祥到明代的孙承泽,再到清代的曹雪芹、纳兰性德, 这些大名鼎鼎的文人都曾居住于此。直至近现代的陈寅恪、丁玲、老舍、郁达夫等名家也都有着刻骨的西山情结。或许,只需要徐志摩的一句:“北京的灵性,全在 西山那一抹晚霞”,就足以诠释出北京人对西山的喜爱了。

西山真正从一个地理概念升华为北京人的西山情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里是北京人的安祥之地。西山是一块宝地,名人墓尤为集中。上到明景泰 陵,下到普通百姓,都安葬在这里。既有那些数不清的皇帝、王爷、王妃,也有众多平头百姓。这里每一座墓地都是一段北京史,讲述着北京往事。每年的清明节, 北京人都要前往西山祭拜离去的亲人,也有很多人去祭拜那些未曾谋面的名人墓地。

西山,牵动着北京人最敏感,最浪漫的情怀。让我们走进西山,解读这座城市最细微的情感,触碰大大咧咧北京人内心深处的柔情……

西山在哪里?

北京城距西山十至十五里,西山越往远处越显高峻,上有数百年的古庙,从汩汩山泉中流出的清澈溪水,一直流淌进城中的太液池……北京城内的小溪都 源于西边山中,其中有一些虽污浊滞缓,但玉泉山的泉水却清得令人难以置信,凉得让人无法入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玉石般翠绿晶莹,因而其山得名玉泉山。—— 林语堂《老北京的精神》

从空中俯视,北京西北部的山脉中,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面的军都山则属燕山山脉,这两大山脉在北京昌平区的南口关沟相汇。两山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区 域,向东南展开,这片沃野就是人们所说的“北京湾”。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从西山穿出,在“北京湾”里冲积出一大片肥沃的平原,北京城就在这个冲积扇平 原上诞生了。

数千年间,西山创造了北京,北京也成就了西山。当中国的都城还在 西安 、洛阳等地时,西山只是庞大的太行山山脉尾部的一片山区,被人们称为“太行之尾”。随着历史发展,当北京成为首都后,同样的西山却被人们改称为“太行之首”。明代张爵编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说“西山,府西三十里太行山首”。

从地理角度来说,无论是太行之尾,还是太行之首,西山都有着准确的地理坐标。对于北京老百姓来说,西山还是北京人的心理坐标。地理与心理两种认知造就了两座西山——广义西山与狭义西山,也就是北京人所说的大西山与小西山。

大西山是地理角度的西山,从北京地图上可以清晰地标注出范围。其西北边以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大西山群山 连绵,跨越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昌平等多个区县,像一条手臂一般远远地护卫着北京城,被称为“神京右臂”。大西山面积约三千多平方公里,长约九十公里, 宽约六十公里,约占现在北京市面积的17%。

小西山是人文角度的西山,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它是模糊的,是北京老百姓心中的西山。大多数老北京人所说的西山,指的是靠近北京西城的最近山地,即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百望山、阳台山、凤凰岭等诸山。北京人称呼这一片为小西山,天好的时候,老百姓平时登高西望时目光所能涉及的范围就是它们。

北京的自然博物馆

大自然用它神奇的力量塑造了西山的伟岸之躯,其成为华北平原上的自然宝库。与其他山脉不同,西山在历史中未遭到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保存较好。西山是繁华京城的自然博物馆。

养育北京人的西山之水

西山不仅挡住了西北方向吹来的风沙,也用它的水源,滋润哺育着北京平原。西山所处的太行山脉和北部的燕山山脉,是北京五大水系的发源地,永定 河、拒马河、潮白河、温榆河和泃河从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分别流入渤海,北京也因此有了“前挹九河,后拱万山”的“形胜甲天下”的美誉。

西山多条河流为北京提供水源,还有众多泉水滋润着北京。西山的山脉大多是石灰岩,透水性好,古时又有良好的植被环境,水土保持得比较好。因而, 西山能吸收大量的天然降水,而且永定河摆动过后留于地下的潜水,也能从石缝中冒出来形成泉水。北京《泉志》记载,北京西山有泉一千二百多处,这还只是粗略 的统计。西山之水既养育着北京人,也限制着北京的发展,西山河流形成的洪水与西山泉水形成的沼泽是北京在数百年间都无法回避的自然现象。


颐和园西堤

今天的北京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回望北京历史,由于西山的存在,北京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泽国”。人们今天所看到繁华的海淀区就位于西山山脉 与永定河冲积扇的连接处,属于西山山脉地下潜水的溢出地,地下水源异常丰富。大量的地下潜流在西山的东坡和山脚下的平原汩汩涌出,形成了无数泉眼,使海淀 区变成一片水乡泽国。

对于西山之水,北京人是又爱又恨。西山丰富的水资源一次次冲向老百姓的家园与皇帝的皇宫,但西山的水质又非常之好,也让北京人可以尽情享受清洌的西山之水,其中最有名的是玉泉山的山泉。

西山支脉玉泉山山上泉水众多,其中最特别的一处泉水是从湖底迸出,“水清而碧,澄洁似玉”,因此被人们称为“玉泉”。玉泉山的山泉水深受历代皇 帝的喜爱,金元明清几代,皇宫饮用的水都是玉泉山水。为了给皇宫提供充足的玉泉山山泉,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从玉泉山用水车将泉水运往皇宫。专用的御水车长年 累月从西直门入城,因此西直门还有另一个名字——“水门”。

华北平原上的动植物宝库

西山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堪称北京平原上的“水塔”。西山丰富的水资源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让西山充满了灵性。放眼华北平原,由于人类长期 的开垦,绝大部分地面已为耕地所占,天然植物和野生动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很稀少,而西山地理环境复杂,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现在的西山区域依然保存着丰 富的天然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

西山植物中分布最多的属于菊科和蔷薇科,各二十余种;其次为毛莫科、蝶形花科和百合科等,各十余种。以群落的性质来看,西山是华北夏绿木本群落 的一部分,其中属于山毛榉科、榆科、杨柳科的植物,都是典型的华北夏绿林的植物。西山丰富的植物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老北京人说起 西山野生动物就会想到野猪、乌鸡、燕子等常见的动物,其实在西山还生存繁衍着很多野生动物,如金钱豹、狼、果子狸等等。

孕育“北京人”的摇篮

西山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自然景观,整个地区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囊括了山峰、河流、草原等等。关于西山最早的地质科学的调查始于19世纪60年代。西山依靠它丰富的煤矿资源引起关注。1863年,一位美国地质学家来到西山进行地质调查,主要调查煤矿资源。

半个多世纪后,西山有了一份真正的“体检报告”。1920年出版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是关于北京西山地质地形的第一部科学著作。这部著作,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关于西山地质地形最重要的文献,记载着西山的形成历史。

西山在若干亿年以前是一片海,后来大海底部地壳突起,西山的形成开始了。在中生代,西山受到强烈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发生剧烈的褶皱和火成岩的活动,并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山。神奇的大自然创造了西山,神奇的西山改写了人类进化学。

西山周口店镇的龙骨山山上保留有大约四亿多年前的石灰岩。由于历史上地壳变化的原因,龙骨山地层形成了许多褶曲,又由于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解、击穿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岩洞。在这些不起眼的岩洞中蕴藏着震惊世界的秘密。

中国考古学家从1921年开始就在西山的龙骨山进行试验性发掘,他们不仅采集到一些动物化石,还发现了两颗人牙。这两颗普通的人牙化石经过化验研究后,发现它的主人生活在遥远的五十万年以前。五十万年前的人类是什么概念呢?在北京人发现时,世界上只有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找到爪哇人生活在五十万年前的遗迹。

1929年12月2日,中国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的岩洞里发掘出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虽然“北 京人”不是最早的人类,但却是从猿到人的中间环节的典型代表,真实而直接地证明了进化论的科学假说是正确的。西山这次考古发现改变人类进化学的发展,也被 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人为的妆点

西山紧邻北京城,在数千年间,西山既抚育着北京,也为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带来了数不清的烦恼。北京人为了自己的生活一点一点改变着西山上亿年的风貌。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人妆点着西山,为它的素颜抹上一层胭脂……

治洪工程与水景园林

从今天缺水的北京城看来,当然是水源越多越好,但在古代,北京水太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北京曾是一座内涝严重的城市,在清代268年的历史中发 生过78次水患,平均每4年就要发生一次洪灾。光绪十六年(1890年)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大水。伴随着暴雨,西山的洪水顺着永定河冲向北京。为了抵御 洪水,北京城的各城门不得不关闭起来。洪水平息后,人们想要开城门时却发现积水过深,城门居然打不开了。


颐和园十七孔桥

西山的洪水历来是北京城的第一大威胁。西山园林的建造历史也是一部抵御洪水的历史。北京历代帝王为防范西山洪水,保卫海淀皇家园林和京城的防洪 安全,在治理西郊水道时,疏挖了北旱河、南旱河及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南、北旱河至今仍然担负着排泄西山洪水的重要作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八大水院与 三山五园不仅仅是皇帝们的后花园而已,它还是北京城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就颐和园昆明湖来说,除了可供观赏,还可以让水在这里储存起来,起到缓冲洪水的作用。而一座接一座的古桥,实际上还是控水闸,利用高低落差的不同有序地限制着水的流量,让水慢慢地流。

曾经的工业基地

北京西部山地不仅植物茂盛,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而成为北京燃料的主要来源地。北京是世界上较早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城市,在世界各国首都 中,拥有煤炭工业的城市并不多见。煤炭与米、面一样是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特别是到了冬季,就更离不开了。西山的煤炭开采始自唐末,辽代开始大规模 开采。此后至今,大量的煤炭沿永定河或漕运或陆运到北京城,因而有了“都城百万家烟火之煤,均赖西山之煤”的说法。据1762年工部衙门的报告,北京西山 和宛平、房山两县,共有旧煤窑750座,在采的煤窑有273座。

除了煤炭资源外,西山还出产石料。光绪《顺天府志》说:“黄龙山下前产青白石,后产白玉石。小者数丈,大者数十丈,宫殿营建多采于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宫宫殿的基础台阶,天安门金水桥的白玉石栏杆都出产于西山。因为西山拥有丰富的资源,官府干脆在西山设置了烧制琉璃、砖瓦等建筑材料的窑厂,另外还设有众多打造兵器的炼铁厂。这些工业设施建在西山山区,是为了就近取得矿石和林木,西山一带逐渐成为重要的工业区。

每个人的西山梦

西山雪易积,北风吹更多。欲寻高士去,层冰郁嵯峨。琉璃一万片,映彻桑干河。耳目故以清,苦寒其如何?——纳兰性德《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

阅读中国的历史,无法略过北京这座城市,阅读北京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北京史也是一部西山史。

望着西山那些数不清的,雄伟秀丽的行宫,人们或许会说西山属于历史中的帝王。西山的历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半部中国的皇家园林史。西山秀丽的风 景自古以来就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几乎每一代帝王都在此修建行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天子的,更何况西山。帝王们在西山的行宫中饮酒作乐,并在宫 殿外驻守士兵,西山似乎成为了帝王的玩物。

对于文人们来说,或许他们并没有能力在西山修建自己的房屋,但西山是他们心灵的归宿。身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自然官员众多。科举制度让很多书 生文人成为了官员,然而文人毕竟是文人。紧邻京城的西山山色秀丽,自然成为文人们的精神归宿。数百年间,无数的文人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他们宿命般的命运。金 榜题名、入朝为官、心系黎民、梦想破灭、远离政治、寄情山水……身居京城的他们在诗文中无数次描绘着西山,歌颂这座能够容纳他们理想与情怀的山林。在诗歌 中,他们才是西山的主人。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无法进入帝王在西山修建的宫殿,也无法体会诗人们诗意的栖息。但是,西山足够广阔,它能容纳帝王庞大的行宫,能为诗人提 供心灵的归宿,也能为养育众多依靠它为生的百姓。西山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肥沃的土地、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让生活在此的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山 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养育了在此生活的猎户,西山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农户。因为西山充沛的水资源,百姓们还在西山海淀区种植了京西稻。

西山属于每个渴望拥有它的人;它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它并不遥远,无论是地理中的维度,还是心灵中的距离……

华丽的行宫

数百年间,西山修建的园林行宫数不胜数,每座行宫都需要国家耗费巨大的财力支持。在游览这些园林行宫时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园林是皇帝一个人独自享乐的产物。然而,这些园林并不仅仅是皇帝的后花园,它们还有着更多实际的用途。

修建这些园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朝廷为了笼络蒙古、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上层。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需要定期派使者进京面见皇上,这就需要为使者们 提供一个既适合居住,又适合谈事情的地方。在西山园林建设全盛期的康雍乾时期,西山行宫承载着艰巨的国家使命,它是民族文化交融、维护国家主权的场所。除 了对内的使命外,西山园林还是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葡萄牙使臣、英国使臣等来觐见皇帝都在这里进行。


颐和园铜殿

最先在西山修建皇家园林的是金朝,当时最有名的建筑是金章宗建立的“八大水院”,沿着驻跸山、金山、阳台山一字排开,由北向南依次为:圣水院、 香水院、金水院、清水院、潭水院、泉水院、双水院、灵水院。清朝时,西山诞生了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在不同时期修建,跨越数百年。三山 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这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和静明园,再加上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西山的每一座园林都包含一段历史,蕴含一段故事。

清朝初立时,满族统治者对故宫这种中规中矩的建筑很不适应。在他们看来,故宫虽然雄伟壮丽,但却被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封闭的空间,和他们在东北 辽阔山林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到了夏季,北京炎热的天气让人难以忍受。西山相比北京城,水源丰富,植被茂盛,海拔高,气温低等因素成为了皇帝们修建行 宫的理想场所。于是,从皇帝到大臣都希望在西山修建行宫,顺治选在玉泉山修建园林,是三山五园的开始。

康熙继位后在香山寺及附近建成“香山行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在玉泉山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后更名静明园。由于玉泉山山地较多, 平原面积不是很大,园林可扩充的面积比较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在明朝清华园的旧址上仿江南山水修建了新的大型园林——畅春园,作为在郊外 避暑听政的离宫。畅春园修建完成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时间都居住在这里。皇帝出宫,整个皇室家族自然也要跟着一起走,所以畅春园周边又建起了一座座小园 林,分赐各皇子。同时,畅春园和故宫一样,也成了大清皇帝发号施令的地方。康熙年间,很多国家大事都发生在畅春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本人也 在畅春园去世。

雍正时期,新的皇帝没有继续居住在畅春园中,也没有扩建,畅春园改为皇太后居所。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当时圆明园这个原本属于皇子的园林扩建为皇家园林,由此宫廷文化的中心移到了圆明园。圆明园内80%的营建都是在雍正时期建成的。

乾隆时期,朝廷对三山五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与整合。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扩建“香山行宫”,改名为“静宜园”。当时,在北京西郊一 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但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是一片空旷地带,于是乾隆帝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 动用448万两白银将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从而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此后,乾隆帝在圆明园的基础上又修建了长春园与绮春园。乾隆后期,即圆明园最鼎盛时期,又新增了熙春园和春熙院,由此形成了5座相互毗邻的皇家御园,时称“圆明五园”。

嘉庆时期,由于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嘉庆没有对圆明园做很大的整修,只选择乾隆时期的一个小园子——绮春园进行扩建。绮春园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达到全盛规模,成为嘉庆的主要居住处所。

道光时期,随着清朝的没落,朝廷没有经费去修缮园林。太妃太后都搬到了绮春园,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在绮春园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和拓建,使绮春园成为了皇家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今天大多数人所说的“火烧圆明园”的范围是不正确的,1860年“火烧圆明园”只是人们习惯了的一个提法。据北京史地民俗协会专家刘阳研究认 为,当时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西山的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圆明园烧了将近三分之二,畅春园烧了一半,绮春园烧了三分之一,清漪 园几乎烧了一半,玉泉山和香山烧了三分之一……1873年,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想重修,但三山五园规模宏大,政府无力修复,只能简单清理遗址。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利用海军军费在清漪园的基础上修缮颐和园。随着清朝的灭亡,当时没有人再去修缮那西山园林了。

诗意的栖居

西山不但是龙脉,也是北京的文化脉络。作为农业国家,中国人在居住方面向来注重有山有水,尤其是中国的文人更是喜爱山水。对于居住在北京城的文人们来说,西山无疑是他们向往的地方。

有的文人寄情于西山的秀美风光中,有的文人干脆隐居于此。清代最著名的文人之一纳兰性德就隐居于西山。纳兰性德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 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作为诗文创作的奇才,纳兰性德 在内心深处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善变和凡世的喧嚣,无心功名利禄,向往平淡的生活。他在西山玉泉山附近修建了一座渌水亭,在此以水为友,疗养休闲,作诗填词, 研读经史,不亦乐乎。纳兰性德的作品大都是他游历北京西山一带时创作的。


圆明园福海

若干年后,也是在西山脚下,破落贵族子弟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曹雪芹和纳兰性德都是“康乾盛世”中人,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 纳兰性德堪称那个时代悲观主义者的先驱,而曹雪芹则继承了这一遗产,并使之发挥到极致。纳兰性德寄情于西山的水中创作出了《饮水词》,曹雪芹则将自己一生 的情怀寄托在西山的山石之中,创作出《石头记》。曹雪芹在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后深感世态炎凉,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宁愿守在孤寂的西山中,也不愿再 走出西山一步。在人生最后的时光,他在西山安静孤独的环境中创作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红楼梦》。

西山之美不仅仅属于中国文人,它还属于世界上每一个内心敏感的人。著名的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就有着浓郁的西山情结。他的名诗《远征》就是在西山一个破落的道观中写就的。

圣·琼·佩斯在他的日记和文章里,多次提到西山那座已经破落没有香火的道观,那是他伟大作品《远征》的诞生之地。1917年8月2日,诗人写信 给母亲,信中提及:“我从一个小庙宇里给您写信,它位于北京西北部的一个山冈上……在我的脚下,距离一条因流沙淤塞的河道不远处,一个村落正在消亡……它 建在一座小山丘上,从这个小山丘可以俯瞰那通往西北边陲的丝绸之路。”同年9月22日,圣·琼·佩斯在写给法国医生贝熙业的信中,差不多重复了上面的描 述:“在我的脚下,代替整个人类的,是一个低矮的山谷,一条被流沙淤塞的河道。穿过层峦叠嶂,是那些指向西方的蒙古和新疆的辽阔的土地……”

西山蕴含着一种神秘主义色彩,一种孤独的力量。那连绵的山脉,那汹涌的河水,铺就了一条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西山的魅力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 人都无法抗拒。它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心灵世界中相互理解,相互解读,诗意地栖息。它代表着文人们共同的情感财富,承载着文人对人生, 对命运的感悟。

TIPS

相传曹雪芹搬到西山时,已经一贫如洗,几乎揭不开锅了。为了完成《红楼梦》,他省吃俭用,但有时还是买不起纸墨。一日,他的好友鄂比来西山看望 他,告诉他西山的樱桃沟中可以找到一种黑色的石头,叫黛石。当地的女人们经常用它画眉,所以也叫画眉石。既然可以画眉,想必也可以用来写字,何不找来试一 试?曹雪芹当天下午就去了樱桃沟,果然找到了黑色的石头。拿回家一试,结果真能写字,只是颜色略微浅了点儿。于是又找了些碎墨兑在一起,字迹就很清晰了, 最后便用它写出了《红楼梦》。

永远的宝库

无论是帝王,还是文人,他们都在漫长的历史中为西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但他们都不是西山的一部分,只是西山的“外来人员”。虽然他们在西山中修 建行宫,在歌词诗赋中赞美西山,但他们依然离西山很远。西山属于世代居住于此的百姓。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西山既用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西山的老百姓,也 照亮了西山百姓的精神世界。

北京从元代开始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庞大的消费人口,需要大量的燃料与粮食来支撑。那么,从哪里获得足够的燃料与粮食来维持北 京这座庞大城市的发展呢?答案依然是西山。西山是北京燃料的主要来源,那些连绵的山脉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考古资料显示,北京的煤炭早在辽代就已开 采。由于京城煤炭市场的需要,西山地区在明代时已成为著名的煤炭产地。

明代北京居民使用的燃料,经历了由柴薪到煤炭的转变过程。面对巨大的需求量,西山诞生了三种形式的煤矿,即官窑、军窑和民窑。当时的煤矿开采没 有什么技术要求,没有人工的通风设备,只能依靠自然的通风条件,煤窑每年大约都在夏历八月初一前后开工,到次年五月初一前后歇工,基本不影响农业生产。因 此,居住在西山大量百姓将煤窑作为补充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西山百姓所生产的燃料除满足自己使用的需求,还拿来售卖,他们就是北京城居民所需燃料的生 产者。

西山丰富的水资源也为西山农业带来了好收成。水稻是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过去北京曾拥有全国最好的稻米之一—京西稻。 据记载,京西稻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西山试种,所产稻米供宫廷食用,又称为“贡米”,也就是《红楼梦》 里的“御田胭脂米”。

相对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京西稻是稳产和高产作物,但要有充足的水资源保证,西山海淀区域内湖泊、河流、泉水比比皆是。京西稻的主产区六郎 庄、北坞一带的灌溉水源就来自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玉泉山山泉。玉泉山的水质优良,灌浇出的水稻米粒饱满圆润,因而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响”之美 誉。晚清时期,随着稻田面积扩大,江南稻米北运增多,普通京城百姓也有机会一品京西稻的美味。

西山不仅在物质方面养育着西山的百姓们,还在精神世界丰富着他们的生活。史书上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不过在老百姓口中则变成了“先有潭柘 寺,后有北京城”。总之,这座西山的寺庙在北京城出现以前就存在了。到清朝后期,西山的寺庙有三百多座。现存比较著名的有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碧云 寺、大觉寺、西山八大处等,其中又以西山八大处最为出名。它们都成了西山的一部分。

帝王们渴望长生不老,便求神拜佛。修建寺院和修建宫殿一样,需要选址上风上水,西山正是这样的宝地。旧时社会科技水平落后,老百姓面对命运更多 的是无奈与恐惧,渴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全感,渴望有超越自然世界的力量来保护他们的生活,于是西山的寺庙承担了这个责任。幽静的山林中,佛经声丰富着人 们的精神世界,向他们阐述着生命的轮回。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更多

去北京旅游特价线路
相关文章
全国免费电话:4006968188旅游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