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在手中 看不见的北京城(图)
2013-01-10 19:01:13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今,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客来到北京,在这座城市感受我们民族曾经的辉煌。大多数游客必然前往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著名景点游览,然而这并不是北京历史遗产的全部。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人们眼中的北京城,还有一座看不见的北京城等待着人们去感受。
北京四千年的历史和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为这座城市遗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可分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游艺与竞技、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口头文化、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方面。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化石,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活化石。北京丰富的古建筑是凝固的文物资源,而那些艺人们在历史中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动态的文化资源,是北京人记忆的载体。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靠口传身授的传统方式穿越时空、不断存续,活态流变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在传承的过程中,既有前人经验的启发、又有当下体验的储存,是一种美妙、动态的文化记忆。
泥人 虎生肖 先有手工艺,后有北京城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好像北京这座城市的基因一样,它既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也承载着北京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就是北京的历史,著名专家,中国民俗协会博士韩连赟多年来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度的研究,他认为先有手工艺,后有北京城。
韩连赟说早在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就能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文化了。到了夏、商、周时期,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由专业的部门负责。元代,北京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非物质文化的汇聚和传播异常活跃。北京作为皇城,汇聚了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匠。元朝初年,攻城拔寨杀了不少人,唯独工匠、手工艺人不杀,将他们带回北京,极大地促进了手工制作技艺的发展。
明代是北京技艺大格局形成的重要时代,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都深深打着宫廷艺术的烙印,民间艺术也是作为相对的宫廷艺术存在的。清代的北京技艺又一次经历了民族融合的洗礼,清朝时建有造办处、少府监,从各地选拔优秀工匠到北京轮流值班做匠。全国各地的良工巧匠云集北京,和北京的本地技艺相融合,经宫廷品位的筛选和改造,形成了辉煌的宫廷技艺,并成为北京技艺的主流。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工艺技艺品种。
翻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就像阅读北京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不同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说明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审美情趣、价值观等等,就如画卷一般描绘着北京城的记忆。
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旧有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是北京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中国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最前沿,北京很多原本就非常脆弱的非物质文化物种都在逐渐消失。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有些传统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已经脱离了北京老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
如何保护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行为的扶持就能永远生存下去,它更需要的是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走进现代社会。京城百工坊就是这样的一家专业从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家企业。京城百工坊党委书记李由认为相比于单纯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一般保护起来,不如让它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因为它就来自人们的生活。
景泰蓝 鸟杯 李由从事多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要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重新返回人们生活的道路,则需要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联系,与老百姓的生活相联系。它必须去迎合现代老百姓的生活,而不是由老百姓的生活来迎合它。李由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老百姓的生活涉及一个理论问题,就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有种观点认为如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现代生活而改变就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它的文化价值,传承性也将中断。这是一个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的基础就是为老百姓的生活服务,是老百姓赋予了它生命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革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为材料与技艺的发展而改变。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今天的材料还是木头,而明天当铁或铜或玉石等材质大量供应出现时,它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不然就会被老百姓的生活所抛弃。历史是发展的,老百姓的生活也在变化,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可能不变呢?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源于它时刻都在为人们的生活服务,那么,在今天它也应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想要继续传承下去也必然需要自我改变。需要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中与时俱进,而不仅仅是储存人们记忆的价值。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最合适的道路,只有充分发挥它的市场价值,并形成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保护,从而进一步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游的魅力
北京这座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约有两亿游客试图解读这座城市,但有多少人能够体会这座城市真正的魅力呢?熙熙攘攘的游客驶向天安门、故宫、后海、颐和园……游人们用双眼,用相机记录这座城市,以为这就是这座城市的全部,然而这座三朝古都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它既有那些庄严辉煌的建筑与秀丽的风光,也有着指间柔情的温情。
如同每一个人一般,北京这座城市也由它的肉体与灵魂共同组成,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的躯体,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北京的灵魂。只有感受到北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的魅力才算享受到北京这座城市真正的魅力。然而,躯体可以依靠双眼寻找,而灵魂则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寻找。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那些悠久的历史中,那些长满老茧的双手中,那些嘶哑的歌谣中追寻它的足迹,它远比我们双眼所能看到的要遥远得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变化和刺激,让人手脑并用、身心皆动,充分地体验自主创造的快乐。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赋予了生命,带着北京人的体温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与你相遇。
内画技艺 想要真切体会北京无与伦比的魅力,需要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共同解读北京。与醒目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匿在这座古都的各个角落,需要人们细细找寻、细细品味。(文/夏芝 图/京城百工坊)
相关阅读:
老北京胡同的后现代滋味(图)
书里书外 鲁迅的北京餐桌(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