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通史” 澳大利亚护照增设第三种性别
2013-01-17 12:00:40
新闻背景
看了电影《泰囧》,许多人会想到一个问题:在异国旅行,护照丢了究竟该怎么办?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好运的事儿!
有关专家建议,出国旅行前应事先准备一份护照复印件。护照丢失后尽快去当地警察局报案,然后拿上护照复印件和当地警方出具的护照丢失证明,去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或领事馆补办护照。
记得电影《卡萨布兰卡》吗?
影片中,卡萨布兰卡是二战期间欧洲逃往美国的必经之地,那里局势紧张,留下则意味着战争和死亡。这部经典影片,其展开的主线之一就是里克夜总会的老板拥有两张宝贵的通行证——美国护照。
美国护照=安全通行证,这部1942年拍摄的电影,从这个角度,诠释了美国主流价值,也是二战中爱因斯坦等一大批人才入籍美国的真实写照。
今天,护照已经成为各国公民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而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
那么,护照是怎样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自由、安全”国际契约呢?
“卖关子”源于护照买卖吗?
汉丝绸之路实行“护照”管理
“卖关子”一词,有吊胃口的意思。
确实如此,古代国家之间的交通路途遥远,边关能否通关,全凭守关士兵一言定夺,因此衍生了“护照贩子”这一特殊群体,他们负责“卖关子”,谋取利益。
其实,以护照形式作为出入边塞关津的证件,在古代中国已实行了几千年的时间,其材质有竹简、布帛、木板、金玉、纸张等。
不同时代,称谓也不同。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两种新的护照,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汉代时期出现的“过所”凭证,是一种出入水陆关隘的成熟制度。东汉儒家学者郑玄注解《周礼》中记载:“传,如今移过所文书。”东汉另一学者刘熙所撰辞书《释名》有:“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这已明确说明了过所是通过关戍、渡口时需要出示的凭证。汉代的丝绸之路上,过所制一直是丝绸之路管理的核心。
玄奘没护照 只得偷渡
到唐代,过所制度则更为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其它活动的商人等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唐代正式过所一般为一式两份,一份正本,由官方加盖官印发给申请人,另一份是副本与正本相同,也要经过主管官员与协管官员签名,作为档案留存。申请人领到过所后,须妥善保管,万一丢失,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获就要治罪。
唐朝最有名的“私度”者,当属唐玄奘。在小说《西游记》中,玄奘是唐太宗派遣他去印度取经的,而他出发时身上带了三样东西:锦斓袈裟、九环锡杖和通关文牒。而实际情况是,因为办理到印度的过所困难,唐玄奘苦等了三年都批不下来,最后他决定孤身一人偷渡出国。
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的研究表明,唐代的外事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已经接近1000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