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到山东周村为一张烧饼好好活着(组图) -

2014-05-26 16:43:42


 

周村古街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周村在年代的轮换和冲击下,有意或无意的保存了小城特有的建筑和特有的韵味。人力三轮车与周村烧饼,周村老街一起成为周村特有的风味与风景。这些东西被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缺了一样都是不完整的周村。

  走进周村,你会感觉到一种恬淡和轻松,像走近一条水流轻缓的河。这里古老与现代并存,和睦相处。你会在一条浓荫蔽日的街上,于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的穿流间,看见一辆人力三轮车。车夫带了窄沿的草帽,车上或许就坐着一个身穿旗袍,手撑纸伞的清雅女子。这人力三轮车也是周村特有的,叫做倒骑驴,即车斗在前面,车夫则坐在后面蹬车。走在周村街头,不时的就会有这样的车从你身边缓慢的驶过,随便一招手,就会有一辆车慢慢停在你身边,一元,两元不等的价格,就会载着你很舒服和惬意的到达目的地。车夫,驾车技术娴熟,随着一声声“借光咧,借光”,车子便熟练的穿梭于各种车辆之间,橡胶车轮在地上沙沙的响着,平稳的感觉不出一点颠簸。路两边的街景,路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缓慢的,有顺序的闪过。如果,你恰巧是一位乘客,你会感觉到自己正在一部抒情纪录片里,恍惚于现实之外。这种人力三轮车只属于周村,在周村之外很难见到,即见到了,也很不相宜。这土生的驾乘工具到了外地,就会像一个流浪汉一样失去它应有的韵致。周村的车站边,商场门口,医院门口,学校门口,街头巷尾,到处是走着的或停着的三轮车。如果,周村的大街小巷是小城的血管,那么这些三轮车就成了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如果,周村是一个舞台的话,人力三轮车就是一不可或缺的道具。如果,周村是一件衣服,少了这些三轮车,就会显得褴褛不堪。

 

生活在周村的人

 

  周村烧饼,周村独一无二的味道,像周村的历史一样古老,淳朴。圆圆一张碗口大的小饼,薄薄的像一层透明的纸,饼的一面均匀的洒满一层芝麻粒。轻轻咬一口,酥脆甜香,吃进去,那香味从里到外溢出来,把整个人都能熏得透,连带着把周围的空气也熏香了一圈。吃烧饼也是有讲究的,一定是要用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了烧饼的一个边缘,送到嘴边,然后用前面的门牙轻轻咬下一小口,慢慢添进嘴里慢嚼细咽,那香味方能丝丝缕缕的于细脆的咀嚼中蔓延开来。周村烧饼的吃法是一种文化,细致,清雅。吃烧饼,绝不能心急,不能大把的抓在手里,不能大口的吞咽。否则,一张完整的饼就会在一个人粗鲁的抓拿间,碎成碎片。周村烧饼是一种特殊细致的瓷器,拒绝粗鄙。像一个美女需要细致的怜惜与爱护方能够色香味俱全。烧饼的味道是漂泊在外的周村人思乡的味道,归乡的周村人回家第一要吃的是烧饼,离家第一要带的也是烧饼。到了周村,你要是不吃烧饼,就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到了周村。  

  说周村,一定要说说周村大街。周村大街曾是清朝年间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街道仍然是一色的青条石铺就的,街道两边的店铺,一律是青砖青瓦的建筑,门脸一律是朱红的斑驳的漆色。门也一律是木的小格子的,依旧是古老的门板。走进大街,你就会觉得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一部老电影里。街两边的店铺里大都经营古玩,瓷器。你会在一家店铺门里的一把油亮的太师椅上,看见一位身着中式玄色衣衫的老者,手里正拿着一根长的大烟斗。这会让你想到一副挂在哪里的烟黄的画。当年,张艺谋拍《活着》的时候,就用了大街大量的街景。还有,电视剧《大染坊》的外景也用了大街的街景。大街是一条南北向的街,街的两头都有一个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刻着大街两个大字。大街的南头连接着东西向的街道就是有名的丝市街。丝市街的历史于大街一般,只是街上的店铺是一层建筑。门脸的式样跟大街相仿。丝市街,顾名思义,专营丝绸。当年,周村的丝绸织染业相当繁荣,丝市街曾是当年最繁华的丝绸交易市场。这里造就了无数个有名的商人。如今周村的北方布匹城仍旧是全国有名的几大市场之一。如今,街上,仍旧有不少店铺保留了古老的经营方式,进门仍是封闭的红漆木板柜台,各色花样的丝绸仍是卷成长条布卷排列在柜台上,柜台里边的人,手拿了木尺,剪刀,招呼着顾客。这样的店铺,这样的柜台,除了在电影,电视里,在现在的商业环境里,已经很难见到。除了丝绸,街上还有做竹笼屉的,手工布鞋,还有一家修锅底的。丝市街上的气氛很舒雅,偶尔,你会听到一曲琵琶从谁家的店铺里飘出,或是一阵京胡拉的有板有眼。这些在街上做生意的人,更像是在演戏。  

  丝市街西头连着南斜的银子市,于大街交汇处往西就是下河农贸市场。这些古老的街道与市场,被怀旧,恋旧的周村人细心而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无论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与这个地方第一接触的应该是地方小吃,这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当然,所有的地方的小吃都不排外,你也许会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吃到家乡的味道,那份亲切与感动难以言表。周村的吃食中,有一种大麻花,有近一尺长,炸得外焦内软咸淡适口,是多数周村人的早餐。早餐必不可缺的还有小米面粥。要用上好的小米磨成细面,把水用木柴烧滚,再调上米面。调好的面粥黄灿灿的,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弥漫在周村轻雾缭绕的早晨。常常的卖粥的粥摊上围满了人,边上的小木方桌周围一圈马扎上也已挨挨挤挤的坐满了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根大麻花,呼啦有声的喝着米面粥。每一个小木桌上都有一小碟胡萝卜咸菜条,用香油调了,就着粥喝。做粥也是有讲究的,该添多少水,该调多少面,都是有一定比例的。稠了不行,粥一凉就会坨。稀了也不行,汤汤水水的不成粥行。这粥,你端着碗,在碗口上吸一口,粥面边上要有一口小窝。做粥的老张头弟兄俩,已经做了好多年,俩老头头发也都已经花白。两个人都围了白围兜,肩上搭一条雪白的毛巾。每天早上,先是哥哥喊一声:“小米面粘粥了”声音浑厚悠长,等他的喊声的尾声颤颤的收住,弟弟再接着喊一声。人们便慢慢聚拢来。

 

周村春天

 

  周村历来是丝绸之乡,蚕蛹也是很有名的,颗颗饱满,粒粒清香,近年来已经有了礼品装的风味蚕蛹成了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还有著名的风干鸡,是每一个饭店的保留名菜。风干鸡,嚼起来很劲道。还有一种油饼,薄薄的,撒了芝麻和葱花。据说,油饼店的老板已经在省内开了20家连锁店。

  周村是一座纺织城,除了丝绸纺织印染,还有毛巾纺织,棉布纺织印花。在这样的小城里,自然有很多的织女。周村的女孩,只能用一个“秀”字来夸。漂亮和美丽都不足说出周村女子的韵致,她们简单而细致,象一个个仕女从画卷里走了出来。她们所从事的工作,伸手投足间就是一种舞蹈。她们与各种丝线打交道,把她们自己也磨练的柔秀而温婉。她们走在街上,脚步轻轻,腰胯轻摆,于嘈杂的闹市里,独逸出一份清秀,让人不由得就想起清清池塘里的那一只婷婷的荷。她们的皮肤白皙细腻,像上好的瓷器。她们说话,轻声慢语的,像细雨滴落在一种特殊的容器里,清脆而不失润华。周村的方言里有些特殊的发音,从她们嘴里说出来更是别致动听。例如,“一点”周村人说的时候,是舌尖微翘抵住上颌,“点”发重音就成了“一点点”,让人听起来,有一些娇软。还有“拐弯”,“弯”字,在这里发音成了“歪”。上班的“班”字被读成“拜”。领导一律被叫成“当官的”而“官”字又发成“乖”字的音。这些音,在外地人听周村女子说出来简直就像听歌一样迷人动听,真真的就是莺歌燕语。她们的笑也是温温软软的,像春风轻拂杨柳。

  周村是一个传统的小城,一些古老的东西被忠诚的保留继承下来。例如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节的花灯是周村过年节一大节目,说万人空巷,一点也不夸张。无论是晴好的天气,还是雨雪天气,元宵节,人们一定要涌上街头观灯。不算街里四关的居民,连十里八乡的村子里的人们也要赶着来。届时,各样的花灯挂满的主要街道,各种形状的灯,争相争奇斗艳。做灯用的材料大部分是绢纱,上面绘着古代的美女才子,或是荷花鲤鱼,或是藏头诗谜……无不显示出周村人的善良和智慧。  

  周村人诚实善良,热情豁达。生活在周村,就是生活在一种文化里,一种周村独有的文化。周村文化像一篇抒情散文,又像一首古老的情诗,百读不厌,百看不厌。你会在转身要离开它的时候,禁不住一次次回眸,那城,那树,那古老的街道,古老的店铺真的令人流连……

去山东旅游特价线路
相关文章
全国免费电话:4006968188旅游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