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各有来历 白洋淀上话“三宝” -

2014-05-26 17:38:53

【关键字】:国内旅游

     “芒子、鸡头、老菱角”被誉为白洋淀“三宝”。它们都生长在水中,但形状各异、味道不同、各具特色,又各有来历。  芒子,是水生野草皮条所结的果实。皮条是一种扁茎、扁叶、长穗的植物,它常与较低矮的芦苇混杂在一起生长,皮条的叶茎铡碎可做大牲畜的饲料,它的果实晒干后,经碾轧加工成芒子米,黑色,细长,有点像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黑米,只是要比黑米小得多。芒子是鸟类、鱼类喜欢的食品,以水草为主要食物的鲢鱼、鲂鱼常碰撞皮条,以便撞落芒子而食之。据传说,原来白洋淀上并没有皮条这种水草,它原产于南方。白洋淀有许多候鸟,如雁、白鹭、苍鹭、鹈鹕等,这些水鸟秋后就成群结队飞到南方湿地栖息,尤其喜欢在皮条丛中过冬。然而,春天飞回北方后却找不到皮条地,于是,水鸟们便约定,春天从南方返回北方时,都啄食一些皮条籽,到北方后随粪便排出。这样,便有不少皮条籽粒发芽,最终,皮条在白洋淀上扎下了根,由零零散散的向成片蔓延。这个传说虽然多了一些传奇色彩,但从农业科学角度分析,也还真有些道理。

  鸡头,学名芡实。芡,是鸡头;实,是果实。芡实,就是鸡头的果实,白洋淀人叫它鸡头米。春夏之交发芽出水,叶似小荷叶,但上面长满了刺,茎上、鸡头上也都是刺,很像乍起毛的鸡头。一个鸡头中包藏着许多颗粒。秋季收获时,当地人都是乘船用镰刀削下鸡头,再用铁笊篱从水面捞起,放入船舱中。上岸后,把鸡头堆放在一起,沤掉鸡头皮上的刺,再碾轧鸡头皮才成鸡头米。鸡头米颗颗粒圆,呈暗白色,顶着一个“小红帽”。白洋淀人熬腊八粥时,常在前一天用温水浸泡,使其发开,第二天再与其它米一起下锅熬煮,吃起来,不仅有嚼头,有筋骨,而且吃完后还口有余香。吃鸡头,白洋淀人还有一种特殊吃法,把带皮带刺的鸡头晒干后放到柴禾中烧烤,皮和刺烧掉了,再掸去灰烬,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菱角是白洋淀上极富特色的一种水产品。4月长叶,浮在水面;6月开花,一片银光灿灿;7月菱角成熟,采摘;8月,老菱自动落入水中。关于菱角的谚语,白洋淀上挺多,如“七菱八落”说的是菱角生长、成熟情况;“要吃菱角莫怕扎”讲的是菱角有尖,吃时要小心;“菱角不多,牌子不小”,牌子,指的是菱角叶,一层层飘在水面上,有的菱角牌子挺大,水面上却没什么菱角,于是就用来比喻一个人没什么真本领,端的架子挺大。

  采菱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劳动。白洋淀菱角生长最繁盛的淀泊主要为小北淀、马棚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菱角成熟季节,水乡人民云集这里采摘。采菱船五舱、六舱、小三舱都有,其中以六舱为多。因为这种舱吃水浅,船身长,采菱人都坐在船的一侧,压低船的一边,使之更接近水面,便于采摘。常采摘的姑娘、媳妇们都是双手翻菱角牌子,采摘速度极快。

  菱角吃法有三种,一种是采摘嫩菱,那要在6月左右,那是菱角被绿色外衣包裹,菱角尖而软,轻轻一剥,便可剥开,露出雪白菱肉,放入口中,用舌头一压便化了,脆甜脆甜。第二种吃法便是菱角成熟后,采摘回来,戗去外皮,带壳煮熟。凉了以后,放入水中,轻轻一咬,菱肉便从菱角一端挤出,味道清香。第三种吃法则是晒干菱角,菱肉收缩,用剪刀剪开外皮,剥出菱角米,与其他豆类、米熬粥。

  白洋淀上传统的“三宝”如今经过辛勤加工,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只是多用富含营养的莲子代替了芒子。
 

去旅游特价线路
相关文章
全国免费电话:4006968188旅游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