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扎进东南亚的世外桃源孟威村
2014-05-26 17:49:56
【导语】:瘦长的船只在南乌江这条波澜不兴的水路上缓缓行驶,每次搭乘20多位客人。若想去孟威,乘船是唯一方式,当岸边丛林中出现了几处色彩斑斓的吊脚楼,且前后左右开满鲜花,而村子里的孩子把你团团围住的时候,孟威村就到了。
拍照 和每一个人成为朋友
孟威村不大,一条与河流平行的主路边居住着大约百户人家。靠江水的一侧密布着七八家旅馆,竹子和木板打造的小阁楼让每个住客都能看到窗外的河水,还有那山峦轮廓。村子里的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街边随处架着织布机,木凳上的年老村妇熟练地重复蹬踏抽拉的动作。老式纺织机织布并不是为游客设定的景点和噱头,而是当地人身上所穿棉布的主要来源。
这里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信号,一天中大多时候也没有电(村民只在晚上7-10 点用自备发电机发电),却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我想他们应该也跟我一样,是被旅游书中这样一句话吸引:“有些旅行者想来这里玩两天,结果却呆了几个星期。”究竟是什么让游客把暂住变成久居?在孟威一个多月的生活,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孟威村不是泰姬陵或者金字塔,不会给旅行者带来预期的震撼与感动。但它的与世隔绝也一如《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孟威人接触日久,我发现他们的性格质朴无华,当然只有朝夕相处,才能慢慢融入这种跳出三界外的生活。要融入这种生活,与当地人交友显然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村里能讲英文的人不多,除了导游就是客栈老板。如果想和更多村民交朋友,我总结出几个办法。第一是帮他们干活,搬砖铲土扛竹子捕鱼。每天工作结束,一顿免费的晚餐和一壶烧酒是一定少不了的。还有一个独门秘籍,是拍照。在孟威生活的一个多月中,我有两次因为换汇和延期签证而返回琅勃拉邦。当我在一家柯达店把数码照片刻成光盘时,听见老板一边看我拍摄的照片一边自言自语地感叹,这些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那个村子,他们天天被拍,却未必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
老板的话让我心头一震。的确,多数人只会把拍摄的照片存进自家电脑作为旅行记忆。既然还要返回孟威,为什么不把照片冲洗出来,回去送给那些孩子?
回到孟威后,不用说你也能想象到挨家挨户发照片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在街上随便叫住一个孩子,只要让他看一眼照片,他就会兴奋地拉住我的手去照片中那个孩子的家里。当看到自己的儿子或者孙子的照片时,我注意到那些树根一样的手在轻微颤抖。
接下来不到一小时的工夫,我身后就多出十几个孩子,刚才还在纸片上的他们——卖菠萝的,背着小书包上学的,踢藤球的——突然一下子就活了起来,跟在我身后又跳又叫。回头看到身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国王出巡般架势。
庙宇 和尚云游的“青年旅馆”
主路尽头是一条清澈溪流,溪水上游有个自建水库,每日傍晚村民喜欢到这里来游泳洗澡。路的另一头连着一座庙宇——在老挝,如果哪个村落不盖一座庙,养几个和尚,那这个村子是会被诅咒的。孟威村庙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 世纪,鼎盛时竟然有三座庙宇,后来因为战争原因,剩下这座的香火也大不如前,只有1 位年老的住持和6 个年轻的和尚。
孟威的寺庙显得非常随和,正中是住持的禅房,左右两间,进门是客厅,里间是卧室。经常能看到住持一个人坐在光线昏暗的客厅中戴着老花镜往竹简上誊写经文,当门外出现一两个探头探脑的游客时,他就会停下手中的笔,送出一个微笑。禅房右边是小和尚们的卧室,房间里横七竖八的蚊帐将本就狭小的空间割据得更加逼仄,墙壁上挂满印刷的佛像。
靠近寺门的地方有一面铜鼓,每天清晨4 时会准时敲响,村子里的主妇就会起床给和尚们准备一天的米食。随后,和尚们就会由住持带队,按个头大小排列,手捧钵盂挨家挨户接受主妇们的施舍。一溜黄色的队伍,在清晨时分特别扎眼。等他们回到庙宇吃完早餐,也不过早上6 点。
和尚的生活十分规律。上午各自清洗袈裟,打扫庭院。十点半开午饭,一直到次日黎明前,不再吃任何东西。午休后,他们与住持一起念诵经文,学习数学、语文、农业知识。近几年外国游客连年增加,他们还迫切希望学好英语。
除了6-9 月的雨季和尚会固定在某个庙里不能走动之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可以四处云游。一个钵盂一身袈裟是他们走遍天下的基本装备。林林总总算下来,我发现,和尚才是这个世界最逍遥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