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罗马凝视众神居所 万神殿供奉诸神
2013-03-14 12:05:34
在罗马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你可以朝拜圣彼得教堂的神圣,可以细品梵蒂冈博物馆无价的珍宝,可以体会斗兽场写满血腥的前世,可以陶醉于许愿池的浪漫情调,但唯有那处众神的居所,在千年的时光中屹立成一种难以言说又不可匹敌的沧桑与庄严。
万神殿(Pantheon)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曾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Pantheon”是希腊语,意为“所有的神”,它曾是古罗马帝国供奉诸神的神殿,初建于公元前27—25年,经过多次被毁,目前的神殿是阿德里亚诺皇帝在公元120—125年重建的。如今,这里长眠着列位意大利君王及国宝级的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拉斐尔。此行前往万神殿,我们既是为了朝拜古罗马遗迹,又带着几分追思先贤的感怀。
4月底的罗马已经十分炎热,亚平宁半岛灼热的日光洒落在人潮喧闹的威尼斯广场上。我和旅伴手执地图,在曲折复杂的道路间寻找去往万神殿的方向。虽说我们已在罗马逗留数日,已见识过多处古代遗迹的风采,但我们还是对万神殿这座光听名字都能感觉气势万丈的建筑充满好奇。它会像雅典的帕提侬神庙一样屹立在卫城山头俯视苍生,还是会像埃及的金字塔般在茫茫大漠中用沉默的身影讲述历史,我和旅伴各自揣测着,期待能赶紧和万神殿打个照面。
经过一段破旧的石桥,一幢巨大的圆筒型建筑在我们眼前展现出它土黄色的背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我和旅伴面面相觑,这不会就是传说中的万神殿吧。绕到“堡垒”的身前,我们内心的疑云立刻消散。在抵达这个狭小的广场之前,你无法想象会有这么一座体量巨大、饱经沧桑的圣殿隐藏在蜿蜒的巷陌和老旧的楼群中。万神殿斑驳的巨石,残损的石柱,仍然支撑起完美的穹顶,门口一行古罗马文字刻出的铭文,无声地诉说着此处不可侵犯的庄严和写满历史遗故的肃穆。殿前的广场虽然不大,却也矗立着一座直插苍穹的方尖碑,方碑基座雕有古罗马神话场景,还有一汪清澈的喷水池吸引了不少鸽子。迎面望去,万神殿建筑最外面并排8根巨大的科林斯圆柱,威风凛凛。圆柱上面三角形的山墙上刻着一行字,或许是纪念某个建造它的帝王;这16根圆柱构成了万神殿的前廊,大气庄严。
我们跟着排着长队的游客缓缓地进入神殿内部,抬眼四望,这才发现原来真有一种空间让人不自觉地就屏息凝神——真是“不敢高声语,唯恐惊天人。”神殿入口的青铜大门,据说原与穹顶和门廊天花板所覆的镀金铜瓦互为呼应,如今虽然铜瓦早已用作他途,仅存下雕工精美的青铜大门依然镇守着那份不曾逝去的气势。万神殿内宽广空旷,圆形的内厅是罗马古典圆形大厅的典型代表。建筑内部没有一根支柱,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米的圆洞,这是整个神殿唯一的采光来源,仿佛上天的眼睛发出的神圣光芒,营造出殿堂与神灵相通的神韵。穹顶内壁被整齐地划分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凿凹陷,不仅使墙厚的递减更为合理,也增加了万神殿内部的美观性。神殿的圆顶和混凝土外壳结构在后来的基督教时代仍然被不断使用,这种穹顶成为欧美城市建筑艺术的基本形式,甚至改变了城市的轮廓线,影响极为深远。殿顶的圆形曲线沿着内壁继续向下延伸,我仰着脖子数着那一格一格凹陷,除了惊叹于几千年前能工巧匠们的技艺,内心还生出一股感慨众生沧桑的情怀,觉得自己渺小得有如一只朝生夕死的蝼蚁。
殿内光线幽暗,更显神秘。抬头,光从殿顶的圆洞透射进来,空气里的微尘细物在光柱中舞动,那光,是我看过最神圣最自然的光。你得屏息静气,才能领受那神圣的美。在殿里,我们跟其他游客一样安静而缓慢地移动着,不敢发出声响,连赞叹也不适宜,直至走过拉斐尔的墓前。这位世纪大师的墓前没有人守灵,而前来瞻仰的人倒比有守陵人的王家陵墓多出许多。拉斐尔的棺椁上放置着他的弟子洛伦泽托所创作的一尊巨石圣母雕像,圣母沉静的容颜似乎在发出淡淡的光辉,像在守护拉斐尔长眠的美梦,也像在守护这方土地变迁中沉淀出的庄严与静默。(王 颖)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任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