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博物馆防震各有招:减震层 免震柜 防震库房
2013-04-25 16:12:25
如何应对地震给文物带来的破坏,是世界博物馆界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博物馆防震方面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镜鉴。
建设防震博物馆
日本是典型的地震多发国,频发的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文物损害使日本各界充分认识到有效防震措施的重要性。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许多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即把抗震防灾考虑在内。
日本的防震建筑主要是将建筑与地面相分离,中间为设有缓冲装置的减震层,使减震层在震动中产生变形,进而有效地吸收地震能,减弱地震对建筑的震动传导,减轻建筑内部的晃动幅度,使得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内部的展柜在地震中免于倾倒。采取这种抗震结构最为典型的是2005年建成的九州国立博物馆。
九州国立博物馆在建筑与地面之间安放了巨大的防震装置,这些防震装置配置了垂直方向坚硬而水平方向柔软的层压橡胶隔离器、弹性滑动支撑和钢棒减震器,像一枚巨大的“弹簧”将建筑与地面分离。这一装置,一方面可以为地震发生时建筑水平、上下滑动提供支持,进而减轻地壳运动对建筑物的震动传递;另一方面具有使在地震中摇晃变形的建筑回到原位置的复原功能。此外,由于博物馆的展厅、库房、研究室等核心机构均位于博物馆二层,所以在馆内一层和二层之间的柱和梁下都安装了大型防震装置,以保证博物馆的“心脏”在地震中保持稳固。
使用防震展柜
在地震中,博物馆最易发生的文物损害是由于展品在台座上固定不牢,导致文物在震动中发生倾倒、碰撞。对于这一问题,海外博物馆采取的最为常见的方法首先是在壶等展品里放置玻璃、金属、沙袋等重物,使得文物重心降低,加大与台座的附着力;其次,用展示托盘加大展品与展台的接触面,并用尼龙丝、金属丝或炭纤维丝等加以捆绑,将展品缚在托盘上;再次,在展品托盘底部设置防滑垫和缓冲材料,铺设有防震效果的滑性丙烯酸树脂板,并在托盘边缘贴上缓冲材料,底面涂上石蜡等固定剂,减少地震中托盘震动及位移,同时在展品周围留出足够空间,防止发生碰撞等。这些技术的运用相对普遍,如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每件展出的文物都用特制的金属支架等材料加以固定;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展厅中,部分展柜里的陶瓷器用透明尼龙线牢固地固定在底托上,尼龙线与文物接触的部位套有透明塑料软管;台北故宫里陈列的文物都用几乎看不见的尼龙线固定,并且固定方式都经过精密测算,保证文物不怕地震来袭。
选用安装防震装置的展柜、展台以减少展柜以及柜内文物在地震中滑动倾倒,也是海外博物馆经常使用的技术。最为典型的是上世纪末日本某专业公司面向文物、艺术品等推出的TCR防震技术,运用相关技术的展柜、展台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等机构均有采用。
奈良国立博物馆东新馆为保护珍贵展品在展厅中使用了TCR防震展台、防震展柜等。方形独立防震展柜由上下两层平台构成,每层的底部装有轮子和可调轨道,发生地震时通过在轨道上转动致使平台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游走,进而起到减震作用。同时展柜上部及展品在展柜摆动时能保持原位,不会倾倒,并且防震效果不受展品重量变化的影响,只有在感知地震时才会运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防震展柜要在外部四周留出防震装置摆动所需的空间,摆动的量由展柜大小所决定。
设计防震库房
库房中收藏的文物在地震发生时造成损坏的现象也相当常见。例如由于文物架没有阻止文物掉落的棱缘,且没有防滑处理,导致文物在架子上碰撞、跌落;或因文物架未与房顶连接固定,只固定了底部,造成在晃动中架台翻倒,使文物损坏。另外,如果地震造成水管破裂或机械失灵,会造成展厅和库房进水;由于长时间断电,展厅、展柜及库房的温度和湿度无法调整,温度、湿度变化造成了部分贵重文物的损坏等。对此,海外博物馆大多采取将文物藏至木箱,进行适当捆绑固定,并以柔软的材质包裹文物的办法,已达到减少碰撞、保护易损文物的效果。如加拿大文保中心收藏瓷器的库房里,抽屉中是类似中国的“囊匣”结构,瓷盘卧在与自身形状相符的软托里,用两根布带呈十字将盘与软托系住,抽屉中含有整体的发泡缓震材料,上面带有多个凹槽,可将瓷盘连同外层包装好的软托放进去,进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此外,文物的保管、收藏及展示空间尽可能设在博物馆的低楼层;器物与器物、器物与展架之间的空间尽可能宽敞;天花板的照明器具、灯具要选择结实材质,同时安装也应非常牢固等,也是防范库房收藏文物在地震中损坏的重要措施。
责任编辑:吴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