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海外掀起“中餐热” 中华美味无处不在
华人与外国友人共享地道中餐
参加华侨活动时的外国人欣喜举杯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93岁高龄的江孙芸——现代美国中餐馆先锋、旧金山“福禄寿”餐馆创始人,于本月6日在纽约接受有“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士彼尔德基金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她毫不讳言地说,“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是中国菜……美国好吃中国菜最多的地方在洛杉矶”。华侨华人在中餐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海外餐饮界的一致肯定。
不难发现,中餐馆、中式快餐等在国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界更是频频“亮相”,似乎一股“中餐热”正在海外掀起。就好比当年西餐在国内盛行的时候一样,吃中餐逐渐成为国外的一种潮流。这股热潮的掀起,离不开华侨华人在海外的不懈努力,他们将“中华美味”传向五湖四海。
“中华美味”无处不在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外的华人聚集区就已经开起了茶楼、饭店。不仅为了华侨华人能在异乡尝到家乡的味道,还让“筷子美食”进入了外国人的生活。
一位澳大利亚人说:“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吃过饺子和炒饭,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附近让我从小就吃惯了中国菜,不仅经常去吃,自己还会做一些,也喜欢请朋友来一起分享。”另外一对英国夫妇表示,相比单调的英式餐饮,中式菜品之丰富让他们喜爱有加。锅贴和麻婆豆腐是他们的最爱。
现在的一些外国孩子也疯狂地“迷恋”中餐。据美国媒体近期报道,为了吃一顿美味的中餐,美国密西根州一名6岁男孩驾驶家里的汽车,独自奔驰了3公里,直到被其他司机拦下。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在中餐馆以“异国风情”招待贵客。
在美国做公关工作的乔治说:“中餐厅典雅的装饰和精致的菜肴,让客人觉得自己备受尊重;如此豪华丰盛的招待也让我们不失身份。”
近来,一些外国元首对中餐也是情有独钟。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4日晚在中餐厅与各大媒体的高层人士共进晚餐。晚餐后有记者问安倍是否喜欢中餐。安倍回答说:“喜欢啊。日中友好嘛。”据统计,自3月1日开始算的两周时间内,安倍共在外就餐10次中有5次去的是中餐厅。
就像一些中国人喜欢肯德基、麦当劳一样,中式快餐也逐渐成为美国白领和年轻人的选择。实惠的价格和多样的搭配是中餐的优势。忙完了一上午的工作,吃腻了披萨、汉堡和薯条的美国人会选择在办公室里享用一份热腾腾的鸡肉饭和蛋花汤作为午餐。
在热播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主角们每周三必吃中国菜,而且必须是楼下四川餐馆的饭菜。于是,观众们经常看见主角们拿着筷子,在为是吃宫保鸡丁还是吃蚝油炒虾或是饺子而争论不休。
“领军人物”层出不穷
不久前,有一位华裔年轻人,他拥有圣地亚哥加大硕士学历。研究所教授希望他继续攻读博士,但他却决定投身家族中式早点餐饮业,致力于将烧饼、油条及面食打进欧美主流社会,希望好吃的中式面食能像日本生鱼片、韩国泡菜一样被美国人接受。
“中式膳食”的养生之道也是华侨华人热衷于向外国人推广的。
出生在美国的华裔蔡明昊是美国颇受欢迎的知名厨师之一,在他的美食节目中,他介绍了中西餐结合的做法,同时还告诉观众要多吃粗粮,吃饭只吃七分饱,喝茶可以去油解腻等有益健康的“中式养生法”。
漫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街头,令人垂涎的小吃当属刘大妈中餐馆中的小笼包。这不仅成为在赞华人的首选,而且备受当地人的推崇。连赞比亚总统也偶尔光临其饭店,尝尝中国菜。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出访赞比亚期间吃的3顿中餐,也是由刘大妈率领她的中餐店员工亲手做的。
“质量文化”一个不差
过去,“吵”一直是外国人对中餐厅的评价,以至于中国人被认为就是如此嘈杂地生活着。如今,这种所谓的“吵”已经慢慢被外国人所接受——这是中国人豪爽的一面,应该把它理解为“热闹”。
许多在中国餐厅就餐的外国人,也双手端起了小酒杯,红着脸带着笑说着祝贺词,喝起了白酒。他们认为,这才真正体验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热情好客”和“与人分享”在中餐文化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走向海外以后,外国人对中餐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地地道道的“中华美食”深入人心,同时也给越来越多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以更多的机会去推广中餐,让受到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外国人以及华侨华人重拾对中餐的信心。
在使中餐更加适合外国人口味的同时,也应将正宗传统的中餐推向海外,让外国人通过地道的“中华美食”文化,了解纯正的 “中国文化”。在这条路上,华侨华人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吴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