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也有“农家乐”领略美食盛宴(图)
2013-05-18 11:00:34
作为加拿大第三大城市的温哥华,与北京比起来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等规模。不大,也许正是温哥华的魅力所在:既有国际都市的风范,又不失生活的便利性。走在温哥华的街道,建筑仿佛是长在繁花似锦花园里的植物,让人感觉离自然特别近。登上格罗斯山,远眺雪山和群岛点缀的海湾,有着超凡脱俗的温馨,冷竣挺拔的松树又赋予了它可靠的依托感。
到温哥华的头三天,淅淅沥沥的细雨一直断断续续地下。雨水让温哥华变得温情脉脉,斯坦利公园的玫瑰会因沾满水珠而更显得热烈。风刮跑了我的帽子,像一枚被抛在海滩上的贝壳。有人停下自行车,替我拣了回来。“中国人?”他说的是汉语,长着和我一样的黄皮肤、黑眼睛。我戴上帽子,谢过他。他叫安,是移民到此的香港人。“你应该先好好吃一顿,温哥华的细雨能冲洗掉一切。”接下来的几天,都由安带着我领略温哥华的美食盛宴。
从农场到餐桌
温哥华的食物似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着天然的浓郁味道,无论蔬菜还是肉类,都有着食物最原本的味道,地道的有机绿色食材,是一种舌尖上的田园风光,带给食客无比愉悦的幸福感。
离开温哥华的前一天,安执意带我到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岛上的Edible Canada(餐厅名)无人不晓。这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菜单,每天的菜式都根据不同季节与时令发生变化。菜单上的食物,在别的餐厅也许都不可能出现,比如兔肉、驯鹿肉。点菜时,你从菜单上就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新鲜和原汁原味——这里以“加拿大料理”著称。
同样属于西餐,与法国菜与意大利菜比起来,这里的“加拿大料理”多了几分粗犷:我们点的砂锅兔肉,被摆在一块木板上端了上来,兔肉来自Fraser Canyon(弗雷泽谷),用的是金枪鱼的做法,口感变得非常细腻,配上温热的面包和微酸的蔬菜,让味蕾瞬间便活跃起来。那一瞬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种感受:心花怒放。这种粗犷还体现在,每一盘菜的分量都不算小,绝对不是硕大的盘子只有中间一小块的那种精致路线。但所有西餐都有一点共同之处,那就是在你看到实物之前,无从想象它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在食物的搭配与摆盘方面,厨师们有着天才般的创造力。
安家的农场只有十几英亩,在一个河谷地带。他们使用机械化操作,但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不用化肥和农药,很有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味道。晚餐的食物全部来自农场里的出产:刚摘下的蔬菜、自家做的奶酪、牛肉不用加工,直接用生鸡蛋拌上去就很新鲜——这是一顿由农场直接到餐桌的丰盛晚餐。直到现在,我的记忆里还停留着那个下午的农场气息。
正是坚守这种对适合农作物本性的耕作方式,成就了当地物产的本色品质和天然味道。安说,这样的劳作其实很辛苦,几乎每天都要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过作为回报,他们身体强健,心情舒缓,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大家都是简单快乐的劳动者,和田野里生长的牛羊庄稼一样自然。等到丰收季节,有太阳的日子,人们便会在田野里摆上长桌,用一场盛宴一起庆祝美好的时光——当然,所有食物依旧来自自家的农场。
责任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