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海南八音乐器:险些失传的海南本土八音 -

2014-05-26 16:52:14

  海南八音器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扩展名录)。序号:75;项目名称:海南八音器乐;项目类别: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编号:Ⅱ-44。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大部分来自民间的传统乐器,为民间艺人所创造,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调弦,竹制的箫、喉管,木制的子鼓、梆板等。海南俗称的八音乐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

  根据有关记载,公元七世纪唐代起海南就有八音性质的器乐活动,明代已十分成熟。明代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他在成化年间(1465-1487),与儿子晋京,同选为宫庭乐师,著有《琶瑟谱》3卷、《八音摘要》2卷,二书均收入清代《四库全书》。海南八音乐在清代、民国以及解放后都盛行,流行海南岛,并随着琼侨的脚步走向东南亚各国。

  在历史上,八音曾经两度遭到浩劫。一是民国二十八年,日本入侵海南以后,实行“三光”政策,人民流离失所,土戏班停锣息鼓或远走东南亚,广大城乡民间乐社队瘫痪,弦断管破,锣罢鼓停。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红军和各县赤卫队所在的农村根据地,还组织一些八音队配合进行革命宣传。抗日胜利后,八音社队又得以复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南各大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八音社队,当时琼山县的灵山地区就组织有八音队200多支。

  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八音”被视为“四旧”、“毒草”横扫,八音再度遭到沉重打击。

  海南八音乐曲丰富,按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目前收录有历史遗传下来的乐曲达500多首。有汉唐以来我国古音乐的遗韵,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它植根在群众之中,乡土气息浓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海南八音乐曲别具一格,传承源远流长。乐曲多数有标题,通过标题提示乐曲的层次和意境。鼓声雷动,唢呐长吟,锣声铿锵,管笛长鸣——由海南民间八音演奏的乐曲《大开门》气势磅礴,喜气洋洋;而同样的乐器演奏的《怀念》、《一枝梅》、《槟榔香》或婉转缠绵,或衰怨低回。而《叩皇天》、《万岁喜》、《六国封相》、《司马相如》等曲目,那多彩的音调,富有层次的表达,则让人联想到中原文化、贬官文化对这孤悬海外的岛屿的深层影响。八音乐曲中有《闹军坡》、《庆丰年》这样的现实题材,也有《万花灯》、《比目鱼》一类的生活写照,还有《新拜堂》、《酬宴会》等庆典内容。这些曲目都源于农耕生活,扎根乡野,是农村劳作场景的真实再现,海南的田园生活离不开八音的伴奏。

  海口市灵山镇北临大海,南靠南渡江畔,这里是海南民间八音乐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灵山地区的八音则在公元十七世纪明朝末年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以前灵山镇儒杨村八音的名声也很大,灵山的八音传承人大概有五、六十人,80%都集中在儒杨村等周边的一些村里。那时,就连海口市内有什么喜事,也要从这里请八音队。

  儒杨村村民杨文林的家中,至今还有一个古老的八音乐器,一把用椰子壳做的椰胡,据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把花梨木做的唢呐,也出自一百多年前。杨文林手中还有一本小笔记本,上面记有八音曲目11首。但八音乐谱都是用特殊的符号写的,外行人看如同看天书。儒杨村老人介绍,八音乐源于乡间,乐手对音乐的记谱方式不甚明了,所以就用这样的符号代替。

  海南八音和海南民歌民谣、地方戏剧一样是海南历史的一面镜子,其题材广博,内容丰富,而由于长期与外界的交流障碍,她所保留的原生态性质更加明显,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八音演奏的技术要求高,乐器稀少,使她成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艺术,家族传承的特征明显。八音是为喜事、社交娱乐服务的,因此,八音在民间的尊贵地位可想而知。过去,吹奏八音的都是清一色的男子,妇女不能涉足。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妇女已进入八音乐坛,已有不少女演员在八音队中伴唱琼剧了。

  八音在一些农村人的眼里,还是一种吃饭工具。每逢节日喜庆、婚丧礼仪、社交、祭祀场合,请八音队演奏成为琼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现在灵山镇一共只有6支八音队,每逢公期,就会看到八音队走街串巷,轮番演奏,多是《大开门》、《大贺寿》、《万岁喜》、《槟榔香》等喜庆曲目。每次演出都有众多乡邻前来捧场,即便是不懂八音的年轻人有时也来捧场,场面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八音队,一般会到婚宴、公期上表演,从不去“白喜事(即丧礼)”。一方面八音主调比较喜庆,不适合这样的场合,另一方面如果去做白喜事,在别人看来就很晦气,以后有喜庆的场合,人家也很少请。

  海南八音多数是靠家族传承,加上演奏乐器稀少,又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并不能像民歌一样众口皆宜,懂八音创作和演奏的人本来就少,师傅少,徒弟少,让八音面临失传的危险。再由于农村的村民忙于各自生计,没有多少闲散的时间操练八音乐,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大批青年外出经商、打工,也就告别了海南八音,使得八音队伍青黄不接。同时,时尚文化的冲击,传统八音的欣赏人群流失,青年人对八音乐逐渐失去兴趣。八音乐器、乐曲都有失传之危。

  根据海口市政府的文化五年保护计划,2008年要在经费上对八音进行适当扶持,要做到每个文明生态村有一支八音队;2009年挖掘整理八音乐曲,培养、扶持八音乐的传承人,达到有较完整的八音资料和八音人才库;到2012年,建立八音陈列馆,举行八音乐汇演,全面展示八音的成就。看来,海南本土的八音光大并不遥远。
 

去海南旅游特价线路
相关文章
全国免费电话:4006968188旅游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