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城市记忆岁月祭奠
2013-04-25 00:03:00
“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好比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奥尔罕·帕慕克曾这么说。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三大古帝国的首都,爱琴海、地中海、黑海将其环抱,这一切都注定它的传奇与绚丽。
伊斯坦布尔这个有着2700年历史的城市里,东方与西方交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它背靠欧洲,面向古老的亚细亚,前面就是逶迤而来,连绵数千里古老的丝绸之路。一座城市一半在欧洲,另一半却在亚洲,这样的城市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两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庞大帝国的首都,这样的城市只有伊斯坦布尔。难怪拿破仑就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斯普鲁斯海峡把伊斯坦布尔分成新城和旧城两个城区,欧洲和亚洲在这里隔海相望。大名鼎鼎的蓝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整个伊斯坦布尔,乃至全世界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它们隔街毗邻,见证着伊斯坦布尔作为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三大帝国首都的辉煌和沧桑。这里就像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博物馆,包含了土耳其纵横交错的历史,城市的气质内敛沉稳,古朴的背景上,色彩缤纷鲜艳的各国游客穿梭其间,显得别具一格。
美景之美,在其忧伤。奥尔罕·帕慕克诺贝尔颁奖礼上说的颁奖词,这句话,另一方面就充分的说明了人们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象征。帕慕克认为伊斯坦布尔承担的“呼愁”是其自愿承担的“呼愁”,它不是弥漫全城的绝症,不是像悲伤一样得去忍受的永恒贫穷,也不是黑白分明的失败难题,它是倍感荣幸地承担其“呼愁”。也就是说,帕慕克的“呼愁”对象就是土耳其,惋惜其过去,忧伤其现在,憧憬其未来。
古色古香的城市外貌,在如今高度追求快节奏的城市,看起来似乎对全世界来说不再重要。即使最伟大的奥斯曼建筑也带有某种简单的朴素,表明帝国终结的忧伤,痛苦地面对欧洲逐渐消失的目光,面对不治之症般必须忍受的老式穷困。认命的态度滋养了伊斯坦布尔的内视灵魂。